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汶川 天气_汶川天气预报40天准确

tamoadmin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1.汶川地震的时候怎么没发地震预报?2.年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地震常识 谈起地震,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电视镜头中那些震后墙倒楼塌的惨状。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或设想。的确,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还有待探讨,但已经认识到的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总是那里的岩石发生了破裂,特别是要

1.汶川地震的时候怎么没发地震预报?

2.年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

汶川 天气_汶川天气预报40天准确

地震常识

谈起地震,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电视镜头中那些震后墙倒楼塌的惨状。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

这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解释或设想。的确,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还有待探讨,但已经认识到的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管哪一种或哪几种物理现象对某一次地震的发生起了主导作用,总是那里的岩石发生了破裂,特别是要把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产生震动。

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最刚硬的部分----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石层里面。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成为震源,震动从这里开始。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就是由于地壳的断裂变动造成的,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现在我们要预报预防的,主要就是这种构造地震。此外,火山爆发、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数量都很少,规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说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一年约有五百万次。世界上许多地方都经常在发生地震。这些地震绝大多数很小,是感觉不出来的。

地震的大小,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根据地震时放出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地震越大,释放出来的能量也就越多。

在一般情况下,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3级以上才有感觉,习惯上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便能造成破坏,习惯上统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

地震预报

什么叫做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天气预报告诉人们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气象变化。那么,地震预报呢?地震预报也要求象天气预报一样地告诉人们:①什么地点将要发生地震?②什么时间发生地震?③地震的强度(震级)有多大?这里所讲的发震的地点、时间、震级,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什么叫做地震的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所谓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就是指地震中期预报和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年十年内,甚至上百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长期预报。对某地几个月至几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地震中期预报。对某地几天至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内可能发生的地需做出预报,叫做地震短期预报。对某地几小时至几天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做出预报,叫做临震预报。

为什么某些动物在强烈地震前会有异常反应?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房屋的抗震鉴定

有人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由此看来,震前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房屋为例,谈谈抗震鉴定有哪些具体内容。

第一,鉴定房屋抗震安全度,首先应查明房屋所处的场地条件、地基基础条件有没有不利于抗震的因素。比如所处的场地是否有发震的断层?有无古河道?地表下15米范围内是否有可液化的饱和砂土和亚粘土层?地形地貌是否为突出的嘴、山高耸的山包、非岩质的陡坡?是否处于不稳定的冲沟以及可能发生滑波、地陷、崩塌、危岩滚落的地段?

第二,看看房屋的平面和立面形状是简单方正、自重、刚度布置匀称,还是形状复杂,刚度变化多,局部突出或外部轮廓曲折。

第三,是看房屋的平面和立面形状是简单方正、整体性强、材料延性好,体力简单有利。结构自重大,重心高,整体性差,支撑圈梁少,材料脆性者为不利。

第四,建筑布局上,根据设计施工资料,看采用的是抗震性能很差的纵墙承重布局,还是抗震性能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的布局。建筑物的总高度、横墙的间距是否符合抗震规范的规定,等等。

第五,鉴定墙体坚实程度如何,有无较大裂缝,有无明显的外闪、鼓松以及墙壁有无严重碱蚀的现象。

第六,检查屋盖的安全度。本构架的承重是否歪斜?各个节点有无腐朽、虫蛀、开裂等情况?木梁、穿枋、桁条下挠弯曲是否过大?构架变形的程度是否严重?

第七,检查房屋圈梁的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墙体转角、内外墙之间、骑楼的梁托墙与砖柱之间有没有咬砌,&127;有无拉结措施?

第八,鉴定预制楼板与圈梁、墙体有无锚固?主要抗侧力的高大墙体、砖柱的顶部与屋盖系统锚固得怎样?壁柱是否到顶?

第九,鉴定屋盖支撑系统是否完善?各节点的连接是否可靠?屋面板与屋架、桁条连结是否牢固?

第十,检查山墙、围护墙、高低跨处的封墙与承重结构有无可靠的拉结?内隔墙的顶部与屋架有无可靠的拉结?

第十一,检查突出屋顶的附属物和高大门脸、女儿墙等在地震时的危险程度?注意外悬很大的雨蓬、走廊、挑檐等嵌入墙内是否过浅?

第十二,鉴定地震时紧急疏散的街巷会不会被两侧建筑物倒塌堵塞?消防栓、管道阀门、排水井会不会被震塌的建筑物所掩埋?剧院、会堂等人群集中的建筑物的太平门开向是否朝外等。

新屋的抗震设防

实践证明,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是可以防御和减轻地震破坏的。抗震办法千百条,其核心要点归结起来无非是减轻地震力,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这两条。在具体做法上,必须从场地选择,地基处理,结构构造,体型设计,建筑材料以及施工质量等各个环节来保证这两条的实现,才能建造出过得硬的抗震房屋。选址是建筑过程的第一环节。

一幢房屋的地基,除了承受房屋全部重量以外,地震时房屋的地震惯性力也全部传到地基上。如果地震承裁能力不足,基础整体性不好,那么房子就会破坏。

房屋的基础部分也十分重要,在需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筑得牢靠些,放脚加宽,以减轻忘屋对地基压应力。基础型式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造反抗震性能较好的。一般说来,深基础比浅基础好;筏式基础比条形基础好;条形基础比单独基础好;沉箱和整体性地下室最好。加强独立柱基间的拉结,这对于防止建筑物因地震产生偏沉破坏有良好的效果。

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抵抗不了水平地震的作用,因此,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足够强度的抗侧力构件。唐山地震后,人们非常怀疑预制楼板的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实际上,房屋倒塌的根子在于墙而不在于预制楼板,主要是墙体的抵抗力不足造成的。

墙体抗震强度高低决定于许多因素,如材料种类,构造型式,施工质量等。提高墙体抗震强度需要注意将墙体各部分联成整体,墙与墙之间互相咬接牢。另外要注意提高砖的砌筑、混凝土浇灌和养护等方面的质量。地震时,房屋各部分所受到的地震力是和各部分的重量成比例的。地震力的作用点离地面越高,对房屋的威胁也就越大。所以,重屋顶对房屋的抗震是非常不利的。抗震并不总是多花钱、费时、费料的事。有很多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筑高度的限制,合理的建筑布局,正确的结构造型,选择有利的建筑场地,严格执行施工规程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且并不增大费用。相反还有不少有效的抗震措施,比如在保证建筑物通风、采光等使用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层高,减少开间尺寸,缩小门窗孔洞尺寸等,这样还能节省建设投资。总之,建筑物抗震措施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做到既安全又经济。

旧房的抗震加固

抗震加固不论结构类型如何,都可从加强抗震强度,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三个方面着手。结构类型的不同可各有侧重。加强抗震强度的措施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增加抗侧力构件的面积,如增设抗震墙,增加柱等;第二是加强抗侧力构件的强度,如在原抗震墙上采用砂浆或钢筋网砂浆抹面,压力灌浆,喷射混凝土,带孔洞墙加钢筋混凝寺套和支撑,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等。

有些人对目前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所采取的措施概括为六大“法宝”,即包角柱,扶壁柱,圈梁,钢拉杆,支撑和夹板墙。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较简单的加固方法。

墙体的加固 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大部分是横墙,也有纵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如围护墙和某些室内的隔断墙。墙体破坏较多的是开裂和歪闪。开裂有外墙的斜裂缝、垂直裂缝,窗间墙的水平裂缝,内墙的交叉裂缝等。对于斜裂缝少而宽时,可把裂缝旁的砖拆去,用高标号水泥沙浆嵌砌新砖,或每隔4至5层砖将水平达缝的砂浆剔掉,埋入钢筋,然事再浇入高标号的不泥砂浆。当裂缝较宽并不规则时,然后再浇入高标号的水泥砂浆。当裂缝较宽并不规则时,可沿墙裂缝外双面挂钢筋网,同时用钢筋穿过墙体拉结起来,再抹水泥砂浆。如墙体歪闪,可采用钢挟杆的方法。在天棚下靠近内隔墙外,用比房屋纵向(或横向)长度稍长的钢筋,穿过两片墙体,然后在墙外两端垫上钢板用螺栓固定拉紧,使墙体恢复到原来位置。

楼盖与屋盖的加固 解放后在城镇兴建的民用房屋,大多数是砖木、砖石结构。预制板被拉开,可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预制板破损,可采用在板面配筋加厚的办法。对梁的裂缝和板的移动,可用铁管支顶或加砌砖垛的办法。若上层空矿,可用工字钢梁和铁管柱相结合来支顶。屋顶错动的,可在屋顶下部增设圈梁,以增强房屋面稳定性。对于砖木结构的房屋,可用扒钉(又称马钉、蚂蟥钉)加强木屋架(或木梁)与檩条的联结;用垫板加强山墙与檩条的联结。木屋与木柱之间最好加斜撑使位结牢靠,斜撑可用木夹板钉在梁和木柱的两侧。

建筑物突出部分的加固 根据历次地震震害调查结果,房屋的突出部分如出屋顶烟囱或附墙烟囱、女儿墙、高门脸、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是最容易破坏的部位。轻的裂缝错位,重的倒塌脱落。此外,有些建筑物体型复杂,高低错落,突出部分也易损坏。对此,一般民用住房应尽量拆除或降低女儿墙、高门脸。要注意尽量减轻屋顶重量,避危头重脚轻。平房空间过高的,加固时可降低高度,突出部分破坏的可局部拆除,以增加房屋本身的抗震能力。

家庭防震

家庭防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防震避震经验和方法 日本人将历将历次地震中个人防震避震的经验总结为十条:1)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2)赶紧熄火;3)不人仓惶逃出室外, 4)发生火灾立立即抓灭;5)要徒步避难,尽量少携带东西;6)严禁在狭窄的地面、墙根、悬崖、河边停留;7&127;)注意山崩和地裂;8)在海边要注意海啸,在低洼地要注意水淹;9)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10)保持秩序、注意卫生。

分与各人需时应急任务 地震来临非常突然,家庭成员在平时应对防震避震的具体工作有所分工,以免地震时全家人手防脚乱,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 地震发生后需要马上撒离到空旷开阔的安全地带,家庭防震会上应对此进行讨论,具体明确震后大家到那个空旷地方最好,并定出最快捷最安全的途径。

准备避难和营救用品 家庭成员每个人准备好自己最必需的生活用品,一般原则是宜精不宜多。

装修加固室内家俱杂物 历次地震调查表明,很多人曾被室内柜橱翻倒或放在高处物品落下所砸伤,甚至引起严重的意外事故。同时家俱杂物翻倒又防碍避难时外逃。

落实防火措施 地震时火灾是经常出现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做饭时间发生地震,火灾出现机会更大。日本人因1923年关东大地震火灾烧死几万人的惨重教训,对防火工作特别重视,各种措施制定得很详细。

7、讲解卫生急救护理知识 地震时难免出现损伤,平时应学习一些卫生急救护理知识。例如,让家庭成员了解和学习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等护理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他人也等于保护自己。

8、互通地震情报 家庭成员之间,要随时交流各自观察到的宏观异常信息。

在震前发现地光、地声、动物异常等临震征兆时,更要互相提醒注意,以便及时撒离。

9、进行家庭地震应急演习 日本人很重视防震演习,而且有些规模相当大。我们不妨在家族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演习。这样做一来可以熟练震时应急的技巧,二来可以以现家庭防震会上制定的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

地震应急物品的储备

地震逃难时,携带物品宜精不宜多。带多了确实害处不少:一是行动不便,在非常时期不能灵活应变;二是容易使人精疲力倦,招致疾病和灾难的打击;三是阻塞交通,给救灾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同时容易招惹火灾。

地震应急、避难需要带哪些物品最适宜呢?日本是个“地震国”,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约占全球的总数10%。据统计,东京每年有感地震30-40次。所以,日本人吸取关东等历次大地震的惨重教训,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少地震避难时应急物品项目。&127;这里不妨介绍几个主要地区的一些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一下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东京千代区发行的避能袋中装有:干面包10个、塑料杯、包扎用的纱布、军用手套、红药水和碘酒等消毒剂、牙刷和牙膏、蜡烛、开罐头用具、手纸、肥皂、刮胡须刀、避难地图、防灾指南针等。这些东西都被塞进一个塑料袋中,然后再装到避难袋中去。袋上标有各个人的住址和姓名。另外,另外,地震发生时常备物品有:小型软垫6年(保护头部)、手套6副、替换衣服、蜡烛和火柴、手电筒2个、微型收音机一架、军用水壶(两周换一次水)、罐头和开罐头用具、干面包、急救药一套、绳索、粉笔、印鉴、地图和贵重物品等。以上东西分别装在旅行包内。地震应急物资与每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准有关。参考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地震应急避难可以选用如下主要物品:

(1)食品:3天左右的干粮(饼干、面包、方便面等)。(2)饮用水:平时用军用水壶或塑料瓶装满,并隔一段时间更换。(3)日常生活必需品:一两套替换衣服、手电筒、火柴、蜡烛、小刀、袖珍收音机、洗脸用具(香皂、肥皂、牙刷、牙膏、手巾、梳子等)、手纸(包括妇女卫生纸、有婴孩的还应准备好尿布)、个人常用防身药品(伤药、止痛药、胃药等)、茶杯、饭盒、适量现金和粮票、工作证或身份证、印鉴等。(4)机动物品:如塑料袋、雨衣或雨伞、绳索、口罩、手帕等。假若你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或个人有兴趣者,那么不妨准备几根导尿管。1966年刑台地震时,不少人死于泌尿系统的损伤,或者说是被尿憋死的。当时若有一些导尿管,可能会使相当的一部分人幸免于难。所以,&127;准备这些小小的急救器材,不仅可拯救别人,自己也可能受益。

地震的生活应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二天不吃饿得慌。地震灾区,吃饭问题是一大难题,

特别是地震发生在城市,灾民吃饭的问题就更为突出。据统计,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天需要近百万斤的粮食。震后,粮食被压掩在废墟里,锅、碗、瓢、盆等炊具大都被砸得粉碎。这样的严重地震灾区,主要只得靠外部援助解决吃饭问题。

一般来说,大地震发生后上级机关会组织一切力量用各种方式尽快将食品送到灾区。如唐山地震发生后,河北省紧急动员省内各地昼夜赶制烙饼、馒头、饼干等熟食,及时运往灾区。石家庄市仅用了五个小时,就加工出熟食12000多斤,迅速动往唐山。1966&127;年曾遭受过严重地震灾害的隆尧县在赶制烙饼时,考虑到灾区缺水,他们没有往饼里加盐,而是把全县贮存的食糖全部调出,烙成糖饼运往灾区。对于外地支援灾区的熟食分配,可以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地震发生后头几天,出动飞机直接向重灾区空投或用其它交通工具直接运送。救灾物资的另的一种分配办法是由参加抗震救灾的指挥部领取,划区分片,分发到灾民手里。水,意味着生命。人可以两天不吃饭,但不能不喝水。因此,震后解决饮水问题是安排灾民生活的等大事。临震预报发布后,或者地震发生后,震区居民往往需要搭盖临时的震棚。这种抗震棚可因地制宜,创造适合当地情况的建筑形式。下面介绍一种夏季和冬季都能使用的简易帐棚的搭盖方法。这种抗震棚一般需要塑料布、尼龙薄膜、亚麻布、油纸或被单等材料。

利用桩子或树木,将被单等用带子和绳子拉起来,被单的下方用石头等压住。如果没有被单和塑料布等物品,也可收集一些树木枝叶用同样方法搭一个简单帐棚。

有时只需搭一面即可。在帐棚周围挖一简易的排水沟,以免雨水流入帐棚内。地震当晚应急使用时,不必将抗震棚建造得过于精致,必要的加固工作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干。我国以往使用的抗震棚的形式多样,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地上式、半地下式、窝棚式等。总之,要尽量做到轻、矮,使之能抵抗强烈地震的破坏。

地震的室内应急

日本在进行地震避难训练时,一般是“戴着防灾头巾首先躲到桌下”。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俱下”。所以,日本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门窗被震歪开不动时,耗费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砸坏了。另外,楼房这么高,跳楼可能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还有可能被倒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射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或护理不当等)中占第三位。其他震例调查结果也大体如此。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等处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内避震不管躲在那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射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房外。撤离时注意保护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体护住头部。一般的影剧院都采用大跨度的薄壳结构屋顶,重量轻,震是不易进塌,塌下来重量也不大。因此,较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百货公司(商店)遇到地震时,此时明智的做法是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者朝没有任何东西的通道奔去,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在一楼慌慌张张朝外跑反而危险。在楼上的,原则向底层转移为好。在电梯中发生地震时,首先会感到电梯箱与周围墙壁碰撞,因此,应立即在临近的楼层停下,马上离开电梯。地震时在学校,一般来说,挨门的学生可以跑到门外,靠墙的学生可紧靠墙根,

中间的学生应钻到桌子底下。地震时在工厂车间,可以躲避在各种机械设备或中间支撑柱之下。

地震的室外应急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等,会飞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时,远离震中区的广州市内,曾发生过广告招牌震落伤害行人的事故。另外,在住宅区,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

日本有人统计过,发生地震时被落下物砸死的人超过被压死的人。我国的情况可能有些差别。地震时在街道上走,时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的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地震时如果在森林和树木旁边,应尽快躲到树林中去,树木越多越安全。如果在山坡上或悬崖上,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千万不能跟着滚石往山下跑,而应沿垂直滚石流方向奔跑,来不及时也可寻找山坡隆岗,暂躲在它的背后。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少工厂,仓库或研究单位储存大量易燃、易爆和剧毒的各类危险物品。唐山财震时,仅天津市就发生8起危险品伤人的事故,使不少人中毒和丧生。国外类似事故也不少。因此,对危险物品必须制定出震前震后的对策。

当在体育场观看比赛发生地震时,应该听从大会指挥,有秩序地从看台向场地中央疏散。当被卷入混乱的人流中不能动弹时,如果还有可能呼吸,首先要正确呼吸,用肩和背承受外来的压力,随着人流的移动而行动。弯屈胳膊、护住腹部,脚要站直,不要被别人踩倒。最好经常使身体活动活动,特别应该注意不要被挤到墙壁、棚栏旁边去。手插口袋是极其危险的,双手应随时作好防御的准备。

地震时如果正开车在街上,要立即踩住制动器作好靠边停车的准备,注意并排同行的汽车可能被地面震动失控滑溜到自己汽车跟前,稍有大意,就会发生严重的撞车事故。停车场应该选择下物、倒塌物少而且不影响他人避难的地方。原则上,停车以后不要上锁,要立即离开车子,以便迅速脱险。离开车后不要被卷入人流中去,要沉着冷静地作出判断,选择安全的方向逃避。

地震发生时,火车上的乘客应立即采取防御行动。时速不快的话,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落下来。

汶川地震的时候怎么没发地震预报?

我们知道在现如今的一个科技发展时代当中,我们人们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于自然现象的一些报警和预警越来越准确,特别是我们的天气预报,这方面的一个努力更是如此,我们每天日常出行通过手机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就能知道天气的一个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关于地震同样如此,那么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怎样的一个区别?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一、关于地震预警。

首先就是关于地震预警来说的话,这是为了给我们人类一个警示,也就是告诫我们即将发生地震。因为我们知道地震所产生的威力和训时间上,和迅速性上面远远大于其他的自然天灾,当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在家中睡觉,或者在工作的场所中进行工作。例如08年的汶川地震那时候正好是下午2点左右,那一时间段内刚好人们在家中睡午觉,炎热的夏天白天工作累了,那么休息午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这一次的地震当中造成数10万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预警是即时让我们居民及时进行疏散的一个警报。

二、关于地震预报的作用。

还有就是关于地震预报是提前大约1~2天所知晓的一个情况,这和我们的天气预报是一样的效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在最近可能会有爆发地震的情况。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进行调整,我们的日常出行和做好地震预警,这也是保护我们人员安全的一个措施。

三、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

最后就是关于两者的一个先后性,上面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地震预报是让我们知晓这一地区会发生地震的一个概率,而地震预警是为了及时疏散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年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只有少量的地震因为大震前预震频繁,才能被人重视。

地震很难预测.一般只能预测到哪里在今后会发生地震,地震的具体时间无法预测.

第一:地震不可能预测,其震源都在地下最浅几十公里深的几百,请问,现在人类的科技和地震研究设备能否深入地底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地方?

第二:致使地震发生的因素非常复杂,比台风、云雨的形成复杂太多了,况且震源深,根本不可能预测,连天气预报都有预测不准的时候,更何况是地震.

5.8.1 技术准备

5.8.1.1 工作情况

2008 年度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在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开展,每日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和台风活动以及强降雨影响,2008 年加强并延续了预警预报值班。5月 13 日以后针对地震灾区加密了预报频次,由每日 1 次增加为 2 ~ 3 次,增加了 60 次。预警预报期也从 9 月 30 日延续到 10 月 4 日( 台风“海高斯”登陆) ,11 月 5 日又增加了 1次,增加了 6 天。

2008 年预警预报值班共 159 天,制作预警预报产品 213 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94 次( 其中 4 级 93 次,5 级 1 次)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 94 次,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发布 176 次( 3 级以上) ,在国土资源部政府网上发布 94 次。

由于汶川地震区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破碎、余震不断、强降雨天气频繁出现的情况,加强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预报频次,适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从每日 1 次增加到每日 3 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晚上 7 点 30 分气象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随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同时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地震余震和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适当增加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频次的工作流程为: 国家气象中心提出,经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后联合发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 强) 热带风暴后,若预测可能影响中国大陆,国家气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便针对东南沿海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8.1.2 预警产品计算

( 1) 集成了两代预警模型

为了便于新旧预警模型并行使用、相互校验,提高预警预报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新的预警预报系统软件中将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集成在同一系统中( 图 5.35) 。

第一代预警模型( 临界雨量模型) : 基于雨量站点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计算在雨量站点上完成,在雨量站点上生成不同等级的预警等级点。

第二代预警模型( 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 以剖分的网格( 10km ×10km) 为单位,在每个预警网格上计算预警产品值。

图 5.35 两代预警模型集成使用

( 2) 可采用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分布式计算主要是分为: 气象数据自动导入-预报产品计算两步进行,便于预警产品计算之前先完成下载雨量、数据导入、数据分布查看等操作( 图 5.36) 。一站式计算: 将数据导入、产品计算从头到尾一步完成,便于日常预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图 5.36 分步式计算与一站式计算两种计算方式

5.8.1.3 数据管理

( 1) 雨量数据自动下载

当气象部门将前期实况雨量和次日的预报雨量上传到 FTP 地址上后,无论是一站式计算,还是分布式计算方式,预报员使用预警软件时第一步就是直接从 FTP 上下载数据,下载完毕后自动提示,并直接导入软件系统参加计算。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 2) 数据自动备份

根据日常工作需求,软件实现在计算完成后,完成原始雨量数据的自动备份、预警产品结果的自动备份( 图 5.37) 。

图 5.37 数据自动备份

原始雨量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ain\0701\”

Copy ftp: / /129.179.10.68 / c-cma / a-forecast /0701 / 整个文件夹。

预警产品结果数据备份到目录“D: \2008results\0701\”

Copy “data \ publish \ ”下的 3 个文件:

gt080701.doc; gt080701.txt; 080701.bmp; 080701.jpg;

Copy “data \ result \ ”下的 3 个文件 080701.w l; 080701.w p;

Copy “data \ station \080701.w t”

5.8.1.4 数据查询

数据查询功能中,除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图 5.38,首先在图层管理栏内打开要查询的地质环境条件数据,然后使用“查看属性”来查看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 外,本次软件改进中主要增加了较强大的雨量数据的查询功能。

雨量查询功能主要是基于雨量站点的原始查询、统计查询以及数据导出等功能。通过右键点击“站点查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点的信息,主要包括: 实况雨量、累计雨量、14 时雨量、条件查询 4 个选项卡。

图 5.38 地质背景环境条件查询

实况雨量: 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 24h 雨量值( 图 5.39) 。累计雨量查询结果是所选雨量站点的逐日累计雨量,系统设计为累计 7d 的雨量。

图 5.39 雨量查询窗口

14 时雨量: 查询结果是当前日期 8 时至 14 时的 6h 实况雨量、经过计算得到的当前日期 14 时至昨日 14 时的实况雨量。

条件查询: 主要是一些较复杂的定制查询功能和查询结果导出功能。可以通过选择站号、站名、起始日期、终止日期,进行不同时间段各个雨量站点的累计雨量查询( 图5.40) 。

图 5.40 条件查询

5.8.1.5 预警产品修正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自动完成后,预报员可根据经验或会商结果对预警产品进行修正。关于预警产品修正依据方面,增加了分省易发区图; 产品背景数据补充县界、县名以及地貌简图。

( 1) 增加了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图 5.41)

图 5.41 分省( 区、市) 易发区图

( 2) 修正了产品背景数据( 图 5.42,图 5.43)

图 5.42 中国地貌底图

图 5.43 预警区县界县名

5.8.1.6 软件界面与显示

软件界面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图层显示标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 不同预警等级的颜色也给出相应的颜色显示标准。

( 1) 软件界面

从每日预警值班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和简化了预警软件界面,图层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 图 5.44) 。

图 5.44 完善后的软件界面

( 2) 图层显示标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颜色大小进行标记。关于当日 8 点、14 点雨量显示的相关约定根据雨量大小( 子图号均为 34) ( 图 5.45) :

图 5.45 8 点实况雨量显示标准化

≥250mm: 深红色( 253) ,RGB 为 151 31 23;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60;

100 ~ 250mm: 粉红色( 183) ,RG B 为 255 0 191;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50;

50 ~ 100mm: 蓝色( 5) ,RG B 为 0 0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40;

25 ~ 50mm: 浅蓝色( 19) ,RG B 为 135 135 255;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30;

10 ~ 25mm: 绿色( 90) ,RG B 为 0 17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20;

< 10mm: 浅绿色( 7) ,RG B 为 0 255 0; 子图宽度和高度均为 10。

( 3)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 RGB,图 5.46)

图 5.46 预警等级颜色标准化

5.8.1.7 矢量化网上发布

将发布的预警产品格式改为矢量化格式,从而实现预警产品查询的方便快捷和精确定位( 可直接查询到县级行政区域) ( 图 5.47) 。根据需要可实现雨量数据的实时显示与查询; 同时,能够满足每日多次预警产品的发布需求。

图 5.47 改进的矢量化网上发布及放大后效果

5.8.2 5 级地质灾害警报区

2008 年汛期,共发布了 1 次 5 级预警预报信息。我们对这次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5.8.2.1 5 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情况

2008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收到中国气象局的天气预报: 未来 24 小时( 7 月 20 日 20: 00 ~7 月 21 日 20: 00) 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有暴雨( 50mm)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东南局部有大暴雨( 100mm) 。

针对气象局降雨预报和预测暴雨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经过与被预警区省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单位和气象局会商,我们发布了如下预警预报信息: 今日 20: 00 至明日 20:00,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陕西西南局部、宁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响区,以及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局部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 3 级) 。其中,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或很大( 4 ~5 级) ( 图 5.48) 。

图 5.48 7 月 20 日降雨预报等值线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区域

5.8.2.2 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根据四川、甘肃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获得反馈信息,7 月 20 日晚至 7 月 22 日期间,四川省东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47 处; 甘肃省南部发生较大地质灾害 8 处。

四川省 7 月 20 ~22 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东部和中南部。在地质环境分区上分别属于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盆地东华蓥山平行岭谷地质环境区: 以剥蚀构造地形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岭谷相间,山岭海拔 700 ~1700m,间以石灰岩槽状谷地或山间小盆地,山间盆地一般海拔 300 ~500m,相对高差 100m 左右。地形坡度 30° ~35°,背斜山地区较陡。侏罗系分布最广( 达 80%以上) 。地层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组成软硬相间的岩体主要组合。构造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狭长不对称箱状背斜组成,断裂少见。区域地壳属间歇性面状抬升,地壳活动较强。区域最大地震震级为 5.75 级,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质环境区: 以高中山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向南渐增,海拔 1000 ~3700m,切割深度 500 ~1000m,地形坡度15° ~40°,山坡上缓下陡,山顶圆缓,沟谷狭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变质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等。软硬相间的岩体组合,类型较多,岩层较破碎。构造以南北向的褶皱、断裂为主,兼有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切割,地层错落,岩层破碎,地壳活动较强,地震烈度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较发育。

甘肃省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地。该地区属西秦岭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 2500 ~4500m,地形强烈切割,水文网发育,相对高差 1000 ~2000m,属中高山地形。岩土体类型以变质岩岩组、碳酸盐岩岩组为主,碎屑岩类和黄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为600mm,7 ~ 9 月 3 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5% ,多暴雨。植被覆盖率达 30% ~ 46% 。属于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极高发育地区。

5.8.2.3 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7 月 20 日对甘肃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发布了 4 ~ 5 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7 月 21 ~22 日,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实际发生区在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甘肃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预报是准确的,四川北部没有报准的原因是实际降雨发生了偏移。20 日预报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灾区,而实际暴雨中心却落在了四川东南部和甘肃南部以及陕西西南部( 图 5.49) 。

5.8.3 2008 年预警预报效果分析

本章选取 2008 年 7 月和 8 月的预报情况进行分析。

5.8.3.1 成功预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预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预报区,则按实际预报区个数计算,3 级、4 级和 5 级区共同参与计算。采用第 3 章 3.7 节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

图 5.49 7 月 21 日预报降雨、实际降雨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对比

表 5.11 2008 年 7,8 月预报准确率

表 5.11 列出 7 月共发布 93 个预报区,有 30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32.26% 。8 月共发布 64 个预报区,有 14 个准确预报区,平均预报准确率为 21.88% 。每日预报准确率的变化从 0 ~100%均有,显示地质灾害发生的准确情况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与降雨量的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造成预报准确率较低。遇到大范围强降雨出现时,预报准确率会有所提高。

5.8.3.2 空报情况分析

实际计算时,如果当日仅有 1 个空报区,则按 1 个区计算; 如果有多个空报区,则按实际个数计算,三级、四级和五级区共同参与计算。空报率和准确率之和为 1。采用第 3 章 3.7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表 5.12) 。

表 5.12 2008 年 7,8 月空报率

根据表 5.12 空报率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 67.74%,8 月的平均空报率为78.12% ,空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预报降雨与实际降雨偏差较大所致。

表 5.13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2008 年 7 月 20 日预报降雨和实际降雨情况可以看出,两个预报 100mm 的地区,其中一个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个区中最大降雨量仅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离预报区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为 73mm,与预报 100mm 相差 27mm( 图 5.50) 。

图 5.50 7 月 20 日预报雨量与实际雨量对比图

5.8.3.3 漏报情况分析

采用第 3 章 3.7 建立的计算公式,计算出 2008 年 7,8 月漏报率( 表 5.13) 。

根据表 5.13 显示的计算结果,7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 66.87% ,8 月的平均漏报率为86.54% ,漏报率较大,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预报是针对比较大的云团或台风等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率较高,而对于局地暴雨等天气情况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较低。

5.8.4 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

将汛期( 5 ~9 月) 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叠加( 图 5.51) 。

显示暴雨日数较大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湖北东部等地。图 5.52 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灾害点密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暴雨日数在 3 ~5 日之间,而在暴雨日数 >10 日的区域地质灾害点密度并不是最大的,即总体上,暴雨日数分布与地质灾害点密度分布对应关系不好。

图 5.51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 5.52 2008 年 5 ~9 月全国暴雨日数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5.8.5 强降水过程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 年汛期( 5 ~ 9 月) 全国共有 8 次强降水过程,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1)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

2008 年 5 月 25 ~ 31 日,华南大部,特别是广西、贵州、广东局部发生一次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 50 ~200mm。在全国多个省份引发了 365 处重大地质灾害。其中: 湖南 206处,广西 32 处,贵州 17 处等( 图 5.53) 。

图 5.53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 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4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密度均较大,特别是过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北部、广东中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更为集中,密度达7.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为150~200mm的区域,覆盖了贵州、广西两省(区)交界地区,密度也较大,达2.8处/100km2。从全国统计来看,5月25~31日88.8%的地质灾害点位于累积雨量50~100mm范围内,全国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本次强降水过程引发的。

图5.54 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2)2008年6月6~1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国的华南大部,特别是广东、广西、江西等地持续出现强降水过程,过程降水量达200~800mm。全国多个省份596处灾害点。其中:江西147处,广西126处,湖南88处,广东55处,浙江33处,云南23处等(图5.55)。

图5.55 2008年6月6日~19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从图5.56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过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围内,地质灾害点分布最多,占全国灾害点总数的70.5%。过程降水量大于8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400~800mm的区域基本覆盖了广东、广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最为广泛,地质灾害点密度为4.6~6.4处/100km2;过程降水量200~400mm的区域覆盖了云南、重庆、湖南等地,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点密度为6.4处/100km2。可见,本次大范围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控制。

图5.56 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3)2008年7月6~10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6~10日,华南大部、贵州东部、江南中西部、江汉东部、江淮西部、黄淮中东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现了贯穿南北的强降水过程,全国多个省份共76处重大灾害点,其中:广东13处,湖北13处,安徽9处,广西2处等。

从图5.57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随着过程降水量增大,地质灾害点密度明显呈现增多趋势,特别是过程降水量介于100~300mm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点密度为0.8处/100km2;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南局部,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地区,没有灾害点出现;过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围内,也有大量灾害点分布。可见,此次强降水过程分布广泛,除降水中心灾害点个数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围内仍有很多灾害点分布。

图5.57 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4)2008年7月20~24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黄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雨量50~200mm。在多处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图5.58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主要介于100~150mm之间,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区,而在过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反倒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山东、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可见山区或者说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灾害发生,主要受到强降水过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强降水过程落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时,地质灾害才会大量发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苏局地出现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的东北局部(>300mm),无灾害点发生;次级降雨中心位于安徽南部,为灾害多发区,引发灾害10处。

图5.58 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从图5.59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灾害点主要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300mm的区域。在10~100mm覆盖的其他区域,有一些灾害点零星分布。

图5.59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6)2008年8月13~1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13~17日,长江中上游、江淮地区等地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东部、湖南西北部、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区超过200mm。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引发大量灾害。其中湖南27处,湖北14处,四川12处,贵州6处,陕西3处,重庆2处。

从图5.60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落于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因为该区域位于湖南西北局部地区,降水强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历史同期记录],引发了大量的群发地质灾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庆等地两天累计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发了7处,重庆引发了4处地质灾害。

从图5.61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位于湖北、湖南北部、重庆大部两日累积雨量基本都达到暴雨级别,降雨强度大,地质灾害频发。

图5.60 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1 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8)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个县(市)降了大暴雨;北川县连续5d出现暴雨;彭山和新都2个县(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历史极值。地震灾区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频发,重大灾害点达40处(图5.62)。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区域位于100~200mm降水量区域,其次为50~100mm区域。

从图5.63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灾害点个数统计来看,灾害点主要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200mm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带。

5.8.6 台风暴雨引发地质灾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国共有6次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带来了丰富强降水,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

(1)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

6号热带风暴“风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陆。受其影响,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广东、江西、浙江、广西等省(区)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从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过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间时,灾害点分布较多,特别是100~200mm、300~400mm过程降水量时,灾害点密度分别达到了1.2处/100km2和1.6处/100km2。而降水量大于4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东南沿海局部地区,灾害少发(图5.64)。本时段的地质灾害点主要是由于台风带来的集中降水引发的。

图5.62 2008年9月22~27日强降水过程与地质灾害点分布(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图5.63 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与单位面积地质灾害点统计

图5.64 热带风暴“风神”(6月25~2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2)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

7号热带风暴“海鸥”7月15日下午在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湾省宜兰县登陆,18日在福建省霞浦县再次登陆。受其影响,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地相继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在广东、福建两省引发了7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灾害(图5.65)。

图5.65 热带风暴“海鸥”(7月19~20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本次降水过程具有降水面积相对集中的特点,过程降水量大于50mm的区域面积较小,灾害点集中分布在过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区域。

(3)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号热带风暴“凤凰”于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湾省花莲登陆,同日22时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受其影响,浙江东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长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现8~10级大风,局部达14级。在安徽、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引发了35处群发型地质灾害。

过程降水量大于300m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东部与江苏交界地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无灾害点分布。而过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南部等地质灾害多发区,降水集中,地质背景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大量发生(图5.66)。

图5.66 热带风暴“凤凰”(7月28日至8月2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4)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广东省阳西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并于7日下午在广西东兴市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受其影响,华南大部以及云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过程最大降水量超过400mm。引发130处地质灾害,其中:四川50处,湖北29处,湖南26处,陕西7处,重庆6处,贵州6处等。

从过程降水量分段的灾害点密度来看,降水量大于200mm的区域分布在广西南部的局部区域,地质灾害低发。而降水量50~100mm的区域分布在云南东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等灾害多发区,灾害点密度达1.4处/100km2(图5.67)。

图5.67 强热带风暴“北冕”(8月7~9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

强台风“森拉克”于9月14日凌晨在台湾省宜兰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5级(48m/s)。“森拉克”具有发展快、强度强,移动慢、路径异常,正面袭击台湾,影响台湾和东海时间长等特点,降水集中在福建东北沿海、浙江东南沿海局部,无典型的台风引发灾害报告(图5.68)。

图5.68 强台风“森拉克”(9月14~16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6)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

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晨在广东省电白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48m/s)。“黑格比”带来的强降水过程与强热带风暴“北冕”相似,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区域过程降水量介于100~200mm之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图5.69)。

图5.69 强台风“黑格比”(9月23~27日)诱发灾害点分布统计

5.8.7 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间预报准确率核算,前者约为40%,后者约为27%,但后者预警面积仅为前者的四分之一,大大减少了预警区域,等于减少了防灾相应成本。

采用两套系统以2008年5月1~15日实际预警情况开展了对比分析(表5.14)。

表5.14 2008年汛期第一代与第二代区域预警系统应用对比

结论是,第二代预警系统在继承第一代系统临界雨量判别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反映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在预警准确度、精细度等多个方面有较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