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山东气象台最新天气预报_山东气象

tamoadmin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1.山东的降雨情况怎么样2.山东省气象局的工作动态3.为什么山东总是不下雨呢?4.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5.山东省气象局的山内设机构冬季较冷,一般零下5度。根据查询显示,山东的气候属于温和大陆性气候,冬季温度较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5度左右,夏季气温一般在30度以上,最高温度可达40度以上。根据山东省气象台的统计,山东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15度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潍坊,最低温度达到零下

1.山东的降雨情况怎么样

2.山东省气象局的工作动态

3.为什么山东总是不下雨呢?

4.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5.山东省气象局的山内设机构

山东气象台最新天气预报_山东气象

冬季较冷,一般零下5度。

根据查询显示,山东的气候属于温和大陆性气候,冬季温度较低,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5度左右,夏季气温一般在30度以上,最高温度可达40度以上。根据山东省气象台的统计,山东最低温度一般在零下15度左右,最低温度出现在潍坊,最低温度达到零下17.9度,综上所述,山东冬季较冷。

山东省(Shandong),简称“鲁”,别称“齐鲁”,是革命老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济南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的沿海,濒临渤海和黄海,地跨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的降雨情况怎么样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提高气象监测、预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并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行为进行举报。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涉及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的,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第七条 下列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应当予以保护: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地面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接收站等气象台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三)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沙尘暴监测站、大气成分观测站、空间天气观测站等气象台站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

(四)无人值守的自动气象站、雷电监测站、地基全球定位系统气象探测设施、风能资源探测站、海洋气象观测设施等气象设施;

(五)气象专用频道、频率、线路、网络及其设施;

(六)其他应当保护的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第八条 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防护装置,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气象设施附近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第九条 无人值守的气象设施,由气象主管机构委托其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保护;委托方与受托方应当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法定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的具体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气象探测环境的具体保护标准和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具体要求等,向同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通报。

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具体要求等发生变化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通报前款所列有关部门。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项目立项、规划许可、环境影响评价等,应当将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审查内容。

城乡规划部门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时,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山东省气象局的工作动态

2023年山东上半年的降雨偏少,预计在汛期的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至2成。

2023年以来(1月1日—5月22日),山东省降水略偏少,阶段性差异明显。具体来看,2023年1-3月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截至3月底,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象干旱,2023年4月初转为降水偏多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3日至5月5日,全省平均降水量77.2毫米,较常年偏多1倍。

2023年6月1日,山东省进入汛期。2023年汛期,全省平均降水量450—500毫米,较常年偏多1—2成。黄河流域山东段、海河流域山东段降水较常年偏多。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南北摆动的阶段性变化,可能出现阶段性伏旱及旱涝急转。

山东省的气候

山东省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天,鲁西南地区可达220天。

山东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山东省

为什么山东总是不下雨呢?

“紧扣‘蓝色经济’需求开展海洋气象服务,是山东气象事业当前乃至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中国气象局将山东省气象局纳入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预报试点工作单位。三载砺剑,初露锋芒,山东气象人为试点工作交上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海洋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和集约化业务流程初步建立;规范化、集约化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模式基本形成;专业化海洋预报队伍日益成熟;海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登高望远,紧扣需求顶层设计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面对新需求,修正与创新海洋气象预报业务顶层设计尤其关键。“针对新需求,根据沿岸海区、沿海海区气象条件及海洋运输、生产现状,重新精细化划分海区,对确保海洋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山东省气象局预报处处长李振海说。目前,山东省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依照天气气候特点和常用地理区划,并结合沿海、沿岸海区实际,将责任海区精细海区划分5个沿岸海区。其中渤海南部海区服务需求涉及海上石油生产、海洋渔业、海养殖业等多种海洋经济活动。将山东海岸线10公里以内的沿海海域精细划分为12个沿海海区,海洋气象服务对象主要为港口、海养殖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设等行业。  记者了解到,山东海洋气象服务海区划分中还涉及省内海上航线。在山东省海洋气象台,记者看到烟台-大连、蓬莱-旅顺、威海-大连等4条重要航线均在山东责任海区中。  山东海洋气象业务合理分工布局和集约化发展更是山东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试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春虎表示,在顶层设计中,山东省气象局突出优化省-市-县三级海洋气象业务岗位设置、健全岗位职责和海洋气象预报队伍建设,并将其作为“三驾马车”驱动全局。2009年,山东省气象台设立海洋预报科,落实6人编制。同年,山东7个沿海市气象部门全部成子产市级海洋气象台。青岛、烟台设立专职海洋预报员,日照、潍坊、威海、滨州、东营市海洋气象业务由市气象台承担,设立海洋气象预报专业岗位1-2人。县级(沿海)突出预报服务岗位一体化原则,有效开展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省-市-县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山东气象部门进一步明确三级海洋气象业务职责,结合责任海区的精细划分,使三级气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海洋气象预报业务顺利运行。集约规范,创新预报流程产品 “规范的业务流程可以提升服务效率,丰富的预报产品可以提高服务成效。”山东气象部门在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探索过程中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上下互动, 国家省级技术优势和地市级经验的有机结合的预报业务流程。  李振海介绍,5个近海海区预报直接应用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产品。12个省内责任沿岸海区及航线预报则进一步规范流程。例如,5个沿岸海区预报由省海洋气象台负责制作,产品传至山东省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实现省内共享。服务单位可调用预报产品直接对外服务。12个沿海海区预报则采取省级指导、市级订正、统一发布的原则。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烟台、威海沿海地市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优势,将省内航线预报由烟台市气象台牵头制作指导预报,订正后的预报产品上传至省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实现全省共享。 记者了解到,山东气象部门还加强海洋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当预计24小时内责任海区将出现6级及以上大风时发布大风警报,12小时内责任海区将出现8级以上大风时发布大风**预警信号,10级以上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12级以上发布大风红色预警信号;预计预报海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1km的海雾,发布海雾预报;监测到大面积海雾时,参考内陆雾预警信息的发布规则,酌情发布海雾预警信号。  记者从山东省气象局减灾处了解到,目前,山东省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已正式对外服务。当发布大风警报、大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和海雾预警信号时,制作《重要天气预报》送省委、省府、省安监局、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等相关决策部门,开展决策服务;5个近岸海区、12个沿海海区的精细化预报,通过网站对外发布,每天两次通过省卫视、省广播电台对外发布;航行精细化预报主要是沿海气象台通过媒体及网站对外服务,警报或预警信号通过石岛语音广播电台对外发布,覆盖半径为500公里;海区精细化预报和航线精细化预报经过再加工,向航运公司、远洋公司、码头等进行专业海洋气象服务。纵横联合,强化服务科技支撑 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互利双方。山东气象部门海洋气象业务试点工作走出了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李振海表示,近年来,山东气象积极开展局校合作,省市合作加强海洋气象科技攻关,海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自2009年起,山东省海洋气象台研究建立了基于MTSAT卫星黄渤海夜间海雾卫星自动识别系统,实现了对海雾的24小时连续监测,相关监测产品在全省业务应用。同时,山东省海洋气象台初步建立了黄渤海历史海雾个例数据库,海雾预报水平得当不断提高。仅2011年就发布海雾预报126次,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山东省海洋气象台和烟台市海洋气象台开展海面风场对比观测实验,解决渤海海峡复杂地形影响下各测站测风的可用性问题,明确了20多个海岛站在不同风向下的误差规律和订正方法,获取10m高度的“标准”风场用于实时业务,为近海海区大风预报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山东省海洋气象台近年来对冷流暴雪的研究取得突破,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了山东近十年大风个例库,并根据地面流场对大风过程进行分型,总结预报指标,完善不同形势下的大风等级预报模型和精细化海区风客观预报系统,海上大风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得到提高。同时,山东省气象部门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先后引进建立了海雾数值预报系统、风暴潮增水预报系统、海浪数值预报系统并加以改进,为满足海洋专业服务需求提供了支撑。  精益求精,打造一流业务平台 山东海上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位居全国前列。依托海洋气象业务平台,山东已建设距海岸50公里以内自动站224个,海岛自动气象站27个,船舶自动气象站15个,沿海与海岛测风塔23座,海上石油平台站4个,沿海与海岛能见度观测站48个,沿海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沿海应急移动气象台7个……立体综合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已基本建成。  山东省气象台和烟台市气象台还建立了“渤海海峡船舶动态显示与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过往渤海海峡500吨位以上船只的动态跟踪、分类识别和对客滚船舶运行情况及其周围海况、天况等全天候监控。此外,山东还建立了新一代极轨卫星FY-3A、EOS/MODIS接收处理系统,提供分辨率达250米的海温、海雾、海冰等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山东省海洋气象业务平台”集海上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预警提示、预报制作、产品共享、天气联防、预报工具使用以及海上船舶动态显示与视频监控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海洋气象业务信息共享和上下级业务互动,以及监测、预警和服务信息的数据库管理,为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和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联防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试点工作的支撑平台,推广到辽宁省局等单位应用。 帆行海上,不进则退,山东气象人鼓足了风帆,对于海洋气象服务,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山东为什么少雨干旱呢?首先分析一下山东的地理位置特征,单就下雨来讲,实际上山东的地理位置是先天不足的:

一是离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这些干旱少雨的地带过近,常年受其干旱强势风影响深重,反之山东又处于太平洋台风(水气风)强弩之末,难以企及的远端。干湿较量,西北干旱风大大胜过太平洋水气风,因此山东常年刮干燥风且风力强劲,经过些云彩往往也被强势的干燥风风卷残云般吹得无影无踪。

二是山东境内特别是山东北部没有连绵型纵贯东西的大山脉,既不能挡住西北干燥风又不能留住太平洋水气风。孤零零光秃秃的丘陵既留不住含水云层,自己也生不成含水云层。无论是南来的北往的云都留不住,难以形成锋面雨。山东连续下雨的时候往往是全国大部分地区云层太厚不得不向山东散开来些的时候。至于那种突降暴雨的时候,就感觉好像云彩迷了路。

人是不能胜天的,做些小的努力或许多少能期待些改变,改善山东北部气候环境,或许防风工程是最重要的,譬如:1)能不能沿山东西北带造一条山脉,既然黄河是地上悬河,何不深挖黄河,一来降低河床二来取土用来造山?2)能不能沿山东西北带多造几条高大宽阔的防风林带,用黄河的水灌养之,以期降低肆虐齐鲁大地的风魔?以期改变一下鲁西北一马平川,西北干燥风杀入山东如入无人之境的窘境。

一、气温;全省年平均气温基本遵循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规律,但地区差别不大,多数都在13左右。济宁、菏泽的南部地区和济南、枣庄都在14以上,其中济南14.7,是全省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半岛的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都比较低,一般为11.4?11.9;鲁北和丘陵地区以外的半岛地区基本在12.0?12.9之间;其它地区一般为13.0?13.9。1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为全年最低。鲁北和山东半岛内陆是全省气温最低的区域,一般在-3左右;半岛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鲁南一般在-1.0?-0.2之间,是全省的高值区;其它地区多数都在-2.0?-1.0。

夏季太阳辐射最强,各地夏季气温最高。7月是内陆地区气温最高的月份,而半岛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8月的气温才达到全年最高。8月全省各地的平均气温在21.5?27.5之间。济南、淄博、济宁及菏泽的以南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27以上;潍坊、莱芜和临沂的大部及以西地区的气温都在26?27之间;半岛的东南沿海一般在21.5?25.0,其它地区多数为25?26。济南7月的平均气温仍然高居全省榜首,为27.5。从1月至7月,气温逐渐升高。8月以后,各地气温逐月下降。

二、降水量;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50mm之间,其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泰山的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042.8mm,是全省降水最丰富的地方。临沂和枣庄的南部地区降水量在800?848mm之间,是全省降水最多的区域,最多的临沭达848mm;鲁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半岛的东南部为700?800mm;鲁中山区、鲁西南及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一般在600?700mm之间;鲁西北和半岛北部降水较少,一般都在600mm以下,降水最少的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多数不足550mm,其中武城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只有508.6mm。

山东各地年降水日数基本遵循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规律。鲁西北地区较少,多数在65?70天,宁津最少,只有62.7天;鲁东南和半岛的东部地区是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一般在80?90天之间,其中文登最多,为90.9天;其它地区多数都在70?80天。泰山年平均降水日数高达95.1天。

三、日照;山东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和云量的分布规律相反,从南往北增多,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全省变化范围为2200?2800小时。半岛的中东部和鲁北的大部分地区在2600?2800小时之间;鲁南最少,多数在2200?2400小时之间变化,其它地区多在2400?2600小时之间。蓬莱以2807小时居全省之首,鲁西南的成武只有2148小时,是全省最少,也是唯一不足2200小时的站点。

山东半岛地理位置是在地球北纬30度与45度之间的36至37度之间,北有渤海湾,东南被黄海所围,因此,受一定的海洋性气侯影响,同时也受西北及北部冷空气影响,是西北冷空气与东南亚热带低气压,南来北往交会之地,因此无论是北冷与南热气流来到半岛之地,多打擦边球,是导致降雨量少,降雨次数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半岛的特殊环境是华北东端,被海洋包围,受海洋温度调解与内地不同,冬不冷,夏不热,不像东北干燥,不像江南潮湿,是中性气候,降雨次数与降雨量均比南北少,除非天气有覆盖中华大地较大的云团有较大的降雨量外,一般很难有象样的雨水光顾山东,尤其是山东东部的胶东地区。

气象环境是,亚热带风暴带来的台风,多在海南、广东、福建等省登陆,当向北转为低气压来到山东地面时,雨量多以消耗殆尽,既便降雨,也雨量不足。除非台风北上,如“梅花”、“布拉万”两次过山东半岛,给胶东半岛带来充足的降雨量,使山东东部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存满了雨水,解决了半岛干旱问题。山东半岛一般是北部冷空气与海洋低气压交汇之处,是冷热、干湿气候南来北往打架之处,所以降雨量少,是多旱之地。

蒸发--降水是地球水的永恒的循环过程,蒸发量与降水量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地球气候保持相对稳定,我们所用的淡水资源均来自大气降水,污水集中处理模式使巨量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河道,这些淡水资源本来因该地面、水面、植物以蒸发的方式重返大气,、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北京市的污水处理率很低,那么这些污水去了哪里?

一部分渗入地下补充了地下水在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在蒸发到空中、一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但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却使地面的水蒸发变成“0蒸发”,切断了正常的地下水的补充渠道,如北京的年均大气湿度自2004年就逐渐降低,而且北京-河北的地下水位降到了50米以下,媒体报道长安街的大树屡屡被旱死!因此污水集中处理模式破坏了淡水自然的循环,根据官方媒体的报道:2008年北京城区的污水率达到了90%以上,这又与北京雾霾的发生在时间轴是正相关的!

按住建部的数据到2011年底全国污水处理规模为1.36亿吨/日,按年增10%计算到2015年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2亿吨/日,每年的污水处理量达2*365=730亿吨,现在的污水利用率不足20%;绝大部分中水白白流入河道、大海,如果这些污水全部蒸发到大气中,可以使山东省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每平米有0.48吨的降水,即480mm的大暴雨;可以使东海77万平方公里的海平面上升9.4cm;再者大家可以计算一下这些巨量的污水在挥发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多少热量使大气温度降低多少度?因此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对气候的影响是不能被忽略的!乃至是灾难性的,从这个角度看什么“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都是污水集中处理模式造成的,而非什么CO2!

水通过其气、液、固三态的变化、吸收、释放热量来调节地球大气的温度,没有水地球就变成了月球,尤其大气中水的含量即大气湿度对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污水集中处理模式使大陆的大气中缺少720亿吨循环水,这也应该是造成夏季极热、冬季极寒的重要因素。分析山东省干旱的原因,分析地理特征、纬度等不变量没有任何意义的,应该分析变量,近几年最大的变量就是建设了污水厂减弱了地面的水蒸发,

山东省气象局的山内设机构

第一条 为了防御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第三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及管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支持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研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将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六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对天气、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

农业、水利、海洋与渔业、林业、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民政、交通、通讯、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气象灾害现状、发展趋势预测和评估;

(二)气象灾害防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气象灾害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防御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五)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及应急预案,并根据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灾害预报、警报及建议,决定公布与启动实施,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及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第九条 编制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渔业、交通、水利、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并可以在编制过程中进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

进行大、中型工程建设的,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查、评估和应急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建设移动气象台,并在城镇显著位置设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水利工程、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和重点工程所在地可以根据需要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播发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前款规定的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镇规划。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得有审批权限的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实施危害或者可能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机制,组织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具体工作由气象主管机构实施。

联合监测成员应当包括下列单位:

(一)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

(二)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

(三)水文、水情、森林防火观(监)测站点;

(四)其他有关单位。第十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

气象灾害联合监测成员单位应当及时向气象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气象和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实现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第十四条 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预报、警报,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向社会联合发布;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天气、气候实况,应当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防御气象灾害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按照职责向社会统一发布。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预警信号及天气、气候实况。

组织协调机关工作和会议安排;负责政务信息、目标管理、文秘、机要、保密、宣传、档案、信访、外事、机关福利等工作;

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计划、规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检查、催办;

负责办公自动化业务管理工作;

承担省局机关财务管理职能;归口管理全省气象

部门安全生产工作;

承担省局应急管理任务;

负责中国气象报社山东记者站的有关工作;

负责机关用车调度;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承担全省气象观测业务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

承担灾害性天气联防的加密观测组织、省内特色观测项目技术规范编写的组织工作;

承担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新址勘察、观测任务调整的上报或审批工作;

承担全省气象信息采集、传输、质量控制、存储及加工处理的管理工作;

负责全省气象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等管理工作;

组织全省气象业务技术装备的运行保障、技术开发与推广;

负责气象计量的监督管理和全省业务技术装备保障、全省气象系统无线电管理工作;

负责全省气象探测、信息和技术保障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划的拟订;

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全省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预警预报、预测预估业务和气象信息发布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全省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的组织管理;

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协调跨省、跨部门的灾害性天气联防工作;

负责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全省气象科研发展规划、计划的拟订及组织实施;

负责气象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

的立项、组织管理和科技成果及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组织编制全省气象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部门预算及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负责建立健全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工作;

归口协调地方气象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有关经费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

负责协调办理气象行政收费项目、罚没收入审批事项;

负责全省气象系统的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统计、科技服务实体的运营监管等管理工作;

负责对省局财务结算中心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省局党组管理干部的考核、任免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负责省局党组民主生活会的有关工作和全省气象部门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和指导;

负责全省气象系统的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录用调配、奖惩、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等各项人事管理工作;

拟定全省气象部门人才培养的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负责职工在职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山东气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调查研究,针对气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政策调研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意见;草拟我省地方性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组织、协调和管理全省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承担气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组织学习、宣传、普及法律法规;

负责气象行业管理和气象标准化工作;

负责气象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宏观协调和政策指导;

归口管理全社会施放气球活动和全省防雷减灾工作;承担省气象行政许可受理厅日常工作;

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全省气象系统的监察、审计工作;

指导全省气象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省局党组成员及党组管理干部实行党章和有关规定范围内的监督、监察;

负责省局党组管理干部违纪案件和本省气象系统重大违纪案件的查处;

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承担直属机关党委的日常工作;

负责组织全省精神文明、气象文化建设等工作;

归口管理工会、共青团、妇女、统战、侨务、征兵和拥军优属等工作;

会同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做好全省气象部门的系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负责全省气象系统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省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具体管理和有关服务;

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