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太康天气_太康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

tamoadmin 2024-06-26 人已围观

简介1.咏雪文言文古义今义2.后羿是谁的儿子3.司马炎怎么篡位4.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5.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什么?泰州市是江苏省长江北岸的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位于扬州市与南通市之间,地当澛汀河、东泰运河、南官河与通扬运河交会外,通扬公路经此,扼省境长江北岸东西间水陆交通枢纽,里下河地区入江门户。这里春秋时代开发,长期隶属吴国。汉代置海陵县。与扬州几度分合。1988年改为省辖地级市

1.咏雪文言文古义今义

2.后羿是谁的儿子

3.司马炎怎么篡位

4.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

5.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太康天气_太康天气预报15天查询百度

泰州市是江苏省长江北岸的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业城市。位于扬州市与南通市之间,地当澛汀河、东泰运河、南官河与通扬运河交会外,通扬公路经此,扼省境长江北岸东西间水陆交通枢纽,里下河地区入江门户。

这里春秋时代开发,长期隶属吴国。汉代置海陵县。与扬州几度分合。1988年改为省辖地级市,并管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总人口503万。

境内地势平坦,总体上呈现从南到北中间高、两头低的形势,沿江地势稍低,西北部低洼,河网密布,称为“里下河水乡”。自古以农业丰盛、盐业发达著称。西汉吴王刘濞设“海陵仓”于此。五代南唐和宋代均于此设海陵监。明代设盐运使分司,管理淮南盐业生产和运输。自淮南盐业衰落后,泰州经济亦趋衰落。传统手工业发达,特别以银器打造为地方特色行业。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了纺织、机械、化工、电子、食品等工业,所产空调器、机动泵、发电机组、锦纶帘子布、机制纸和纺织品等均享有较高市场声誉。工艺美术品以地毯、刺绣、绢花著名。20世纪80年代之后,泰州家 电业发展较快,春兰牌空调曾经领军中国空调业10年。

泰州市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较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渡江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及东进谈判旧址、杨根思烈士陵园、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纪念馆等现代革命历史纪念场馆,有泰兴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兴化垛田千岛湿地奇观、兴化水上森林、凤凰河国家水利风景区、河横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等自然风光,有泰州学政试院、兴化船厅、兴化郑板桥故居纪念馆、梅兰芳故居纪念馆、庆云禅寺、曲江楼、上方寺溱湖明日涉园(又名乔园)、岳武穆祠和五代铜钟等文物古迹。

泰州市 - 自然地理

泰州绿韵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

泰州南临长江,北通盐城,东邻南通西接扬州,是苏中里下河地区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长江与内河的“T ”型结合部。泰州高港是重要的长江港口。

全市区域呈南北长条状,南北长而东西窄,南北最大直线距离约124公里,东西最窄处约19公里,最宽处也仅55公里。全市总面积579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8平方公里。总面积中,陆地面积占82.74%,水域面积占17.26%。

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两头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在2~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在5~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在1.5~5米。

泰州晨曦全市区域内唯一的独立山丘——靖江孤山,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是浙江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之一。全国四大孤山,鄱阳湖畔大小孤山以隽秀闻名,广东肇庆孤山以俏丽闻名,杭州西湖孤山以妩媚闻名,靖江孤山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长江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颇具盛名。

泰州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这里的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是古代射阳湖的残余。

江淮分水线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该市,境内河流大致以通扬公路为界,路北属淮河水系,路南属长江水系。人们习惯上把属于长江水系的老通扬运河和与之相连接的河流称为“上河”,而把属于淮河水系的新通扬运河和与之相连的河流称为“下河”。把扬州至淮安的运河称为里河,里河与下河之间的地区称为“里下河”。高水位时,上河水位高于下河水位1.2米左右,平均水位差为0.9米。而里河与下河之间的水位落差较大。里下河地区以兴化地势最低,俗称“锅底洼”。

泰州引江河泰州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泰州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037.7毫米,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

泰州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居多,春、夏两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冬季以偏北风为主。泰州市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一般情况下,该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比较明显。

春季,该市天气多变。春季冷暖气团互相争雄,旋进旋退,因此天气就时寒时暖,乍晴乍雨。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春天孩儿面,一天有三变”。春雨对三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以及春播作物的及时下种和萌

发都是极为有利的,这真是“春雨贵如油”。

初夏,来自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会带来一段高温多雨的天气。该市夏季最典型的两种天气是梅雨和伏旱天气。正常年份的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是由于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天气系统。这时正好是江南的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称为梅雨(亦称“黄梅雨”、“霉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正是梅雨季节的景象写照。梅雨天气一般持续23天左右。梅雨有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夏季风强弱不一,雨期来临有早有晚,持续期有长有短,降水量也有多有少,往往出现“空黄梅”或“旱黄梅”、“涝黄梅”、“迟黄梅”等不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梅雨天气最易出现旱涝灾害,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影响。

泰州人民公园梅雨过后的盛夏,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时正值三伏季节,人们称之为“伏旱”。伏旱天气多出现旱灾,尤其是对“三日不雨小旱,七日不雨大旱”的高沙土壤区威胁最大。盛夏,正值稻谷生长旺季,需水正多,其他秋熟作物玉米、大豆、花生等开始扬花结籽,棉花开始吐絮,甘薯块根开始形成,也都需要一定的水分供应。

秋季天高气爽,冬季风逐渐南迁,冷空气慢慢占据该市,气压也逐渐升高,多出现晴朗天气,这时的风力也不大,有利于此季的农作物成熟和收割。

另外,在每年的夏秋季节,该市也常受到台风的侵害。台风出现时,多强风、特大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这也会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带来严重的灾害。

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受到寒潮侵袭。当冷锋过境时(即北方冷空气南迁时),全市普遍降温,气压上升,有时还会出现大风、雨雪、霜冻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过程。如果遇到强冷空气爆发南下(即冬季风强烈作用),48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那就是寒潮天气。寒潮是该市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寒潮入侵时,会造成剧烈降温,有时还会出现大风、大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这对农业生产、水陆交通、市政建设及人民的生活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泰州市 - 历史沿革

过江阴大桥就进入泰州境内泰州,古称海阳、海陵,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周秦时称海阳,东晋设海陵郡,与金陵(南京)、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齐名华夏,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美誉,南唐时建泰州,寓意“国泰民安”。据马令《南唐书》中记载,南唐开国之初“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即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这就是泰州之名的由来。这里江海交会、气势磅礴,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

周代,称海阳,属吴国。

西汉,建海陵县,属临淮。海陵县始置时间史无明载。《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设置临淮郡,下辖29个县,其中有海陵县。海陵县命名由来,《大清一统志》卷六十七云:“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汉代海陵,县治所在地不详,唐以后县治位于今泰州市市区(海陵区)。

新莽,海陵县改称亭间,属淮平郡。

东汉,海陵县属广陵郡。

三国,江淮之间为魏吴战场,海陵县废。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县复立,属广陵郡。

泰州望海楼东晋,海陵县属广陵郡。

刘宋,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齐,海陵县属广陵郡。

南梁,海陵县改属海陵郡。海陵郡设置于东晋义熙七年(411),下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个县,郡治所在地不详。

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增辖临泽县。武帝永明元年(483)、五年先后增设齐昌、海安2个县。

南梁时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县,下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个县。海陵郡属南兖州。

北齐,南兖州改称东广州,海陵郡属东广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南陈,宣帝太建五年(573),东广州复称南兖州,海陵郡属南兖州,仍辖海陵等7个县。

北周,南兖州改称吴州,海陵郡属吴州,辖海陵、建陵、如皋、宁海、临泽5个县。蒲涛县省,临江县并入宁海县。

隋代,文帝开皇三年(583),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不久,海陵县分出江浦县。海陵县属吴州。开皇九年,吴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炀帝大业初年,扬州改为江都郡,海陵县属江都郡。江浦县又并入海陵县。

海陵区,泰州老城区唐代,高祖武德三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以县设置吴州。武德七年吴州废,复称海陵县,属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称扬州,海陵县属扬州。宁海县并入海陵县。中宗景龙二年,分海陵县东境设置海安县,玄宗开元十年,海安县又并入海陵县。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将海陵县属江都府。高祖武义二年,分海陵北境招远场设置兴化县。睿帝乾贞中,于海陵县设置海陵制置院。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设置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个乡设置泰兴县。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个县。南唐元宗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泰州增辖如皋县。同年又于海陵县东境设置静海制置院。马令《南唐书》卷一:“改元升元,……以扬州海陵县为泰州。”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相传以为取通泰之义。”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地。

后周,以泰州为团练州,属扬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太宗太平兴国前,泰州仍辖海陵等5个县。太平兴国二年盐城改属楚州后,泰州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4个县。

南宋,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四年,兴化县改属承州,泰州辖海陵、如皋、泰兴3个县。绍兴五年,泰兴县改属扬州,兴化县废为镇,并附入海陵县,泰州辖2个县。绍兴十年,泰兴县改属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兴沙上。绍兴十二年,泰兴县再次改属扬州。绍兴十九年复设兴化县,仍属泰州。孝宗乾道二年,兴化县改属高邮军,不久又属泰州。淳熙四年,兴化县再次改属高邮军,泰州仅辖海陵、如皋2个县。

元代,世祖至元十四年,设置泰州路,属淮东道,至元十九年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为泰州,属扬州路。泰州辖海陵、如皋2个县。

明代,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

清代,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古民宅记录了遥远的过去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南京临时政府裁府废州,泰州改称泰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江苏省分为5道,泰县属淮扬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道废,泰县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苏省划为15个行政区,泰县属泰县行政区,泰县行政区辖泰县、泰兴、靖江、东台。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江苏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江都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苏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泰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泰县东部建立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隶属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会撤销后,先后隶属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苏中区行政委员会第三行政区、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月泰县全境解放。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2月至34年8月,日军侵占泰县,成立伪政府,先后隶属伪苏北行营与苏北绥靖主任公署。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1月22日设立泰州市,属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5月,华中行政办事处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

泰州古巷子1950年1月,苏北泰州行政区与苏北扬州行政区合并为苏北泰州行政区,专员公署驻泰州,下辖2市9县:泰州市、扬州市、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原所辖如皋、海安2县划属南通行政区,东台、台北两县划属盐城行政区。泰州行政区属苏北行政区,扬州市直属苏北行政区后,泰州行政区辖1市9县。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县合并,称泰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泰州行政区。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复,仍属泰州行政区。1953年1月,泰州行政区撤销。泰州市划归扬州行政区。

1954年11月,泰州市改为省辖市,并受扬州专署督导。

1958年7月,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属扬州专区。

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县政府驻泰州,属扬州专区。

1962年5月24日,泰州县撤销,泰州市建制恢复,泰州市政府驻泰州,仍属扬州专区。1971年5月,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泰州市属扬州地区,为地辖市。

1983年1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扬泰分设”: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

1997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

由此,泰州下辖四市两区和泰州经济开发区。

泰州市 - 人口民族

泰州海光广场夜景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泰州实际登记总人口为4785759人。

在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中,有本地户籍人数为4742737人,其中农业户口3569774人,非农业户口1172963人,农与非农人口的比例为3∶1。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40331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22%;女性人口238244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78%。

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为:大学程度人口2379人,高中程度人口12081人,初中程度人口369人,小学程度人口34849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程度占2.51%,高中程度占12.75%,初中程度占38.50%,小学程度占36.79%。

泰州市总人口共由38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4779742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9.87%;少数民族6017人,占0.13%。有8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200人,其中,土家族1425人,苗族1291人,壮族570人,回族554人,布依族374人,侗族370人,满族267人,彝族222人。

泰州市 - 经济概况

泰州是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工贸城市。1996年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GDP705.20亿元,财政收入86.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2.09亿元。

泰州农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淡水产品、优质银杏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兴化市被国家环保局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姜堰市被江苏省认定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市),姜堰市河横村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

“鱼米之乡”泰州拥有32.6万公顷耕地、11.3万公顷水面滩地,是国家重点粮棉、蔬菜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以无公害大米为主的河横绿色食品基地被联合国环境署认定为“全球500佳”,“大佛指”银杏是昆明世博会指定的全国唯一无公害白果,被誉为“长江三鲜”的刀鱼、鲥鱼、鮰鱼蜚声中外、名满天下。5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着泰州农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泰州工业经济在江苏省处于中上游水平。有各类工业企业3.4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3家,以机电、化工、纺织、食品、轻工、医药、建材等为主体的支柱行业。

春兰集团曾经占泰州经济“半壁江山”

全市近100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56个产品的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前3位,17个产品成为“单打冠军”,涌现了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陵光集团、中丹集团、兴达钢帘线、新世纪造船等一批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或年利税过亿元企业。

工业经济是泰州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拥有轻工、纺织、冶金、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医药、机电、船舶、化工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戴南不锈钢、靖江微特电机、泰兴减速机、姜堰五金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培育了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新世纪造船等大型企业集团,陵光集团、梅兰集团、林海集团、兴达钢帘线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团队。中成药、VC、钢帘线、汽车零部件、离子膜烧碱等产量全国领先,空调、冰箱、微特电机、船舶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以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创成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中国医药第一城”。

春兰(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50家企业集团之一,扬子江药业集团规模总量和效益指标自1996年起连续7年在全省同行蝉联榜首。

泰州工业基础扎实,规模工业是泰州经济的显著特色。以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为代表,全市拥有大中型企业集团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000多家,50多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机电、医药、化工、船舶修造、新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随之迅速崛起,进一步提升了泰州企业的配套能力。春兰集团,其发展之路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为“春兰现象”、“春兰模式”、“春兰奇迹”,已成为高科技支撑、多元化扬子江药业集团,30年前还只是一个作坊式小厂,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中成药提取生产基地,综合效益连续数年在全国6000多家医药企业中名列三甲。紧跟春兰和扬子江发展的步伐,陵光集团、LG公司、梅兰集团、林海集团、兴达集团、新世纪造船厂等企业脱颖而出。“十五”期末,全市30强工业企业营业总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泰州城区泰州建筑业发展较快,目前拥有房屋建筑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2家,一级资质企业3家,二级资质企业59家,多次摘取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在国内外建筑市场赢得了“神兵”、“铁军”的称号。

泰州服务业发展迅猛。全市拥有各类市场360个,其中超亿元市场25个,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持续增长,交通、邮电、市政服务基础产业高速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等产业迅速崛起。

泰州是一个开发开放步伐加快的滨江城市。截止2004年9月份,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泰州投资兴业,累计兴办三资企业17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9.77亿美元。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韩国LG公司、雅马哈、久保田公司、瑞士魏德曼、美国GMT公司、荷兰阿克苏公司等均已在泰州落户。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全市现有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256家,出口市场发展到13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市劳务输出遍及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美国纽波特纽斯市、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市、韩国阴城郡、芬兰科特卡市等4个城市缔结友好城市。

泰州境内长江岸线近百公里,其中-10米以上较为稳定的深水岸线60公里,正成为沿江开放开发的重要板块。目前,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完毕。杨湾海螺水泥、陵光重交沥青——燃料油等重点产业项目已落户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泰州电厂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中石化(泰州)开发园区、中国精细化工(泰兴)园区、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等重点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咏雪文言文古义今义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中文名称: 黄河

外文名称: Yellow River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卡日曲

长度: 54公里

流域重要城市: 济南、郑州、洛阳、银川、兰州

注入海洋: 渤海

注入地: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

黄河为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长河之一。全长54公里,居世界第五、亚洲第二(仅次于长江);平均流量1775立方米/秒(世界大河中属非常小的流量规模);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从山东注入渤海。黄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正如诗人左河水在以黄河表达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奔海》中所曰:“几环咆哮卷沙腾,一路狂涛气势宏。 裂岸穿峡惊大地,带云吐雾啸苍穹。”

黄河流经地形区分别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5500公里,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桃花峪。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 黄河汛期

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平均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因而它又被称为“悬河”或“地上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

河南(2张)省洛阳市。由这里距黄河南30公里处,就是洛阳市区。洛阳是四大古都之一,从周朝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炀帝)、武周、后梁、后晋,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吉利区位于黄河之北,其余县市区均位于黄河以南,因此黄河穿越洛阳。[1]

编辑本段溯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仙李白的诗句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于黄河的深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2]

黄河在汉代以前称“河”,那时人们普遍用“川”来泛指一般的河流。我国最古老的字书《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1]《尚书·禹贡》里“导河积石”的“河”和《史记·高祖本纪》里“浊河之限”的“河”都是指黄河而言的。所以,汉以前古书只有“河出昆仑”。

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使黄河为带、泰山为厉。”但是黄河一词在当时尚未广泛采用,直到宋代,人们才普遍使用黄河名称并简称为“黄”,因为流经黄土高原。[3]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卡日曲,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黄河干流呈“几”字形。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带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

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 黄河

有所争议。、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水草丰美,农业较发达,因此分别被誉为“塞上江南”和“塞上米粮川”。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 黄河壶口

桃花峪间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的资料来源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七年级上册)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飞川,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 黄河干流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

黄河(6张)溪川,行程5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九曲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带入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3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倍。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环境恶化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保护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编辑本段黄河断流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植物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使得黄河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没有建污水处理厂。

编辑本段河道变迁概述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

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金元至明嘉靖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编辑本段现代黄河治理科学划分

中科院泥沙专家钱宁提出了黄河粗沙和细沙之分。在黄河上,粗沙指直径0.05毫米以上的沙粒,直径0.025~0.05毫米的为中沙,直径0.025毫米以下的为细沙。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主要是由于4亿多吨的粗沙造成的。对此,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人工扰沙和调水调沙。人工扰沙指利用机械手段将黄河河底的粗沙搅起,喷射到黄河主河道中,从而流入海洋。调水调沙在小浪底水库中应用较多,已有12次。

治理措施

近50年黄河的治理有了很大发展:

1、黄河流域已修建了3千多座水库,总库容已相当黄河的年径流总量,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60%;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小浪底工程已于1998年按期截流。

2、黄河下游1300公里的大堤普遍加高加固三次。

3、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五分之二得到治理。在1950-1997年的48年内,黄河流域8省(区)共完成梯田、坝地、其他基本农田和造林、种草等五项主要水土保持措施2. 71亿亩,折合18.08万平方公里,占8省(区)水土流失面积44万平方公里的41.1%。按48年平均,年均进度0.83%。上述治理面积中,有梯田(包括塬面条田、埝地)4617.17万亩,坝地537.8万亩,其他基本农田3381.33万亩,造林15094.46万亩,种草3491.67万亩。

专管机构

我国水利部下设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经的各省、市、县设黄河河务局,各县级河务局沿黄河大堤设管理段,进行黄河大堤养护、勘测、建设等工作。

编辑本段文学典故成语

气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形容天下太平;比喻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泾渭分明:渭河和泾河交界处渭河清,泾河浊,两者互不相融;后引申两个人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带砺河山 带砺山河 砥柱中流 负石赴河 河不出图 河汾门下 河汉江淮 黄河水清 河清海竭 河清难俟 河清人寿 河清云庆 河山带砺 海晏河清 砺带河山 砺山带河 鲤鱼跳龙门 俟河之清 跳进黄河洗不清 鱼烂河决 激励瓦拉 

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

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 《黄河夜泊》

23、雷霆横刻千重山,澎湃纵雕万里原。—朱炳仁《黄河》

辞赋《黄河赋》

君不见黄河之水来天上来,咆哮奔腾出远望。君不见高天崩碎女娲石,银汉倒倾声威壮。骇鲸鲵而震蛟鼋,栗沉雷而嗔巨浪。滚六千里之洪涛,冲灌海门;发亿万年之蟒湍,溯源青藏。纳百川之涓流,行九州之大场。挟野荒之沙砾,辟重岩之叠障。苍水使者,怅投金简玉书;献瑞麟龟,驮来河图洛相。啸吼兮,丘峦惊悚;磅礴兮,千军莫挡。壶口中雹碎雾喷,龙门外雪激玉撞。是知息壤难塞,大禹费想。堤堰溃摧,百灵羡蚌。

尔其柔怀玉宇,慈含宏量。伏羲育化于中原,神农植稻于榛莽。夸父嘘吸其精气,轩辕承运于沃壤。是知应天者勇,持险者亡。石鼓击空,远近之金铁皆鸣;阡陌纵眸,今古之寇仇胆丧。红日于远天吞吐,离云共金辉晃漾。 残豹已驱,英雄起起伏伏;螭战轮回,碧血泱泱漭漭。青纱帐风扫雾霭,落照里尽染阳刚。

其为母亲之河、生命之光、中华血脉、炎黄乳浆。育四百兆儿孙,网开慈源;承五千年文化,鉴证沧桑。老子悟道于弱水,孙子握简于河梁。庄子观涛于一派,孔子流教于八方。辞赋誉于楚汉,诗吟漫于宋唐。教宗归其脉络,典经蕴其玄黄。惜其太白诗简,坡老词凉。相如赋少,右军笔殇。

壮士骋怀兮,懦夫心悸。慵者振奋兮,达者激昂。名利客,时空淘尽;真英雄,非为帝王。

敬尔生生化化,跌跌宕宕;曲曲折折,浩浩汤汤。流沙混沦,洪波致远。北辰待洗,南鲲欲翔。呜啸而汹涌天地,逶迤而逸傲遐荒。敬尔柔中蓄力,弱中蕴强。动中循道,静中寓狂。敬尔浑浊可清,灵性深藏。情能下泪,怒敢 狷扬。敬尔百折不回,惟大海而皈依;虚怀恒志,泯岁月之玄霜。

曾经滩回钓雪,照民生之疾苦;而今乐起钧天,谐盛世之吉祥。养慧发明,莫夸纸张铜器;滋田广育,茂生金谷稻粮。植被葆青,根基已固;浚疏畅顺,龙蛇任缰。使架海之鲸,莫可横逆;喷浪之鳌,难以嚣张。摧枯荡朽,尘埃祈靖;抱天而流,心源弥彰。

长桥卧波,虹接其霓彩。高堰储玉,电发其精芒。厦庇万间,回看云楼鳞栉;铁船竞渡,不让纤夫踉跄。尧街汇彩,香车驻跸;禹甸牧歌,机耕农忙。王气兆昆仑雪域,商机达花府渔乡。融合而奉献,欣喜天人之合契;凝神而观势,直挺豪杰之脊梁。脉源绵传,执着承继;逝者如斯,浑穆苍茫。水调歌头,豪放云天之襟怀;胸消块垒,欲飞千古之霞觞。**源流,润黄种之肌肤;**土地,祭黄帝之祠堂。听华岳之霜钟沛然,知汉家之英胄慨慷。水生澜,不消英气;天行健,煜照金阳。此深情萦结万世,涌热血澎湃一腔。天山客临流而叹:伟哉!浩哉!来见民族之精魄,归映华夏之辉煌!

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2、黄河清,圣人出。

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4、跳进黄河洗不清。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后羿是谁的儿子

1. 文言文文义解释快我急咏雪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注释(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因”在这里有特殊含义)(4)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5)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大 )(欣然:高兴的样子)(6)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7)内集:家庭聚会.(8)讲论文义:讲解诗文.(9)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10)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11)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12)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13)古今异义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因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又急又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鉴赏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同篇附录咏雪 · ***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咏雪 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咏雪 骆宾王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咏雪的诗句 徐陵琼林玄圃叶.桂树日南华.岂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明朝阙门外.应见海神车.洪升《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咏雪 傅察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咏雪 飞花岁晚江南杨柳花,余杭门外蕊争发.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忽忆离人隔溟海,独颦远黛恨天涯.三生苦短何时见,桃叶渡头看鹜霞.。

司马炎怎么篡位

后羿

人物后羿

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伊放勋)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属有穷部落。

尧帝时代的后羿,善于射箭,传说中曾助伊放勋(尧帝)射九日。

夏朝时代的后羿, 夏王朝第六任帝,嫦娥的丈夫,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同尧帝时代的后羿一样,也善于射箭。

历史故事

夏朝时代的后羿

有穷氏,夏王朝第六任帝,在位八年,嫦娥的丈夫,他和杀他的寒浞为历史上少见的几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权者(寒浞为夏朝第七任帝,在位六十年)

当时夏王「姒启」的儿子「姒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姒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在促康在位期间,广罗党羽。姒仲康死后立姒仲康的之子姒相为帝,两年后的公元2145年,时机成熟,罢黜姒相并将姒相放逐到斟灌(山东曹县),夺了夏朝的王位,为夏王朝第六任君王。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少康长大后,给姥姥家看牲口;后来听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儿。

少康从小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练了一身本领。他在有虞氏那里招收人马,开始有了自己的队伍;后来,又得到忠于夏朝的大臣、部落帮助,反攻寒浞,终于把王位夺了回来。

夏朝从太康到少康,中间经过大约一百年的混战,才恢复过来。历史上称作“少康中兴”。

少康灭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间的斗争还没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们的弓箭很厉害。后来少康的儿子帝杼(音shù)即位,发明了一种可以避箭的护身衣,叫做“甲”,战胜了夷族,夏的势力又向东发展了。

后羿与嫦娥

后羿得到了夏王朝的宝座,是个传奇的人物,不过他的妻子更传奇,众所周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嫦娥。未称帝时的后羿,曾得到王母娘娘赐给的一包长生不老药,但王母娘娘告诫后羿,不可现在食用,须等到后羿荣登大宝后才可。而嫦娥知道后,在后羿登宝的当天,偷吃了药,后怕后羿追究,加上对人世不再留恋,于是一阵轻烟,飞到了月球上。但换来的是长达几千年的孤寂。

李商隐曾有诗哀之,曰: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夏朝时代射日的后羿

很多人都误认为射日的后羿才是嫦娥的丈夫,其实这是个极大的错误。嫦娥的丈夫的确叫后羿,但这个后羿是上面讲到的那个夏代第六任君王的妻子,和这个射日的后羿一点关系都没有。

至于为何民间有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误会,可能有这样几点:1,射日和篡权在百姓看来前者更英武,一般人只知道或者只记得前者,而两人都是历史神话中做过响当当事迹的人物,一般人就随之把两人把两人做过的事迹混同为一人之事;2.历来儒家极度避讳夏朝的后羿篡权的事实,更不能容忍一朝多姓的历史存在,但后羿在位八年、寒浞更是当政六十年,这是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古代儒学者苦心积虑地在字面上做文章,要么干脆不提夏有后羿这个人,要么用各种方法不承认夏朝曾有两位异姓的当政者,使得从字面流传出来的一次次加工过的民间故事渐渐地给人一种误区,甚至是淡忘了夏朝那个当了帝王的、嫦娥真正的原配,而一部分人误以为史上只有一个射日的后羿。而两个后羿的年代相差数百年,那些儒者改得了史实改不了年代,所以索性边嫦娥的身世也改了。我想,这正是像许多像嫦娥这样的历史、神话人物身世复杂多样的缘故之一吧。嫦娥奔月是十在不可能,但嫦娥此人的存在是可信的,历史上也多有记载,只不过明明确确为夏朝后羿的老婆的嫦娥,因为后羿被政治挂帅,也就随之成了政治牺牲品。

下面是一个关于在伊放勋(尧)时代的后羿的传说。

在伊放勋(尧)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伊放勋请来了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相传后来后羿从黄河河伯的手中救出了落难的宓妃,并惩罚了河伯,然后两人在洛阳居住了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为表彰他们惩治河伯有功,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

传说中后羿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5~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景帝司马师之侄、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从父,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初以父勋,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乡公曹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为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为相国,袭封晋王。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年号泰始。

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人口增殖,整个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年),命令杜预、王濬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

此后,骄奢*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时年五十五,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峻阳陵。

扩展资料:

统一全国: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一举灭吴国,实现统一的战争。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

在东线战场,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

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此役创造了水陆俱进、多路并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方略,结束了东汉以来数十年的分裂局面,亦为后世用兵长江提供了借鉴。

在晋灭吴的战争中,西晋准备充分周密,战略指挥正确,作战部署得当,所以取得了胜利。王濬率的水军对这场战争的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情况下,千里长江天堑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何况吴国以舟楫为舆马,水军向来强大。曹操败于赤壁;曹丕攻吴,临江而返,都因受限于长江。

司马炎接受了这些教训,编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这支水军从巴蜀启航,沿江东下,破铁锁,除铁锥,斩关夺隘,所向披靡,只用40多天就驶抵建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配合步兵发起总攻。终于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灭亡了吴国。

百度百科-晋灭吴之战

百度百科-司马炎

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

 罗贯中的笔下,有一位智者字号孔明,他,就是诸葛亮。

 从刘备三请出茅庐,稻草船草人借敌箭,再到大战赤壁借东风,诸葛孔明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光怪陆离,充满智慧。

 再说这回诸葛孔明又想要割麦,哪知被司马懿料到,准备先他一步割完麦子,孔明见了,便设计割麦。先是让姜维、马岱、魏延扮成孔明之样,各登一车,命军推之前行,带二十四精壮之士披发拔剑,引诱魏兵。因为有雾,哨探军不知是人是鬼,急报司马懿。司马懿不知是计,命军追赶,久赶不上,却被另外三个“孔明”——姜维、马岱和魏延截住后路,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回到城内。而孔明,则借机割尽小麦。

 走出书本,回到现实,其实很多人都像诸葛孔明,拥有聪明的头脑。

 上学期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名为“小小发明家”的新闻中,介绍了一位名叫伊诺的鄂温克女孩,才六年级,却已经拥有了许多发明专利。其中有一个发明叫“螃蟹夹”,它的制作方便,只是用在晒被子时夹住被子的大夹子上焊上八根弹性铁丝;使用简单,张开夹子,用四根弹性铁丝夹住螃蟹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估计谁也不会想到如此巧妙的发明出自一位小学手!

 其实人人都拥有聪明的头脑,只是有人能把聪明展现地淋漓尽致,而有人不能。古有机智孔明,而今,我们是否也应比古人更胜一筹呢?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2

 罗贯中曾经说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情节生动精彩的《三国演义》总是能令我爱不释手。令我越看越着迷。

 《三国演义》是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性格豪爽、粗中有细的张飞,长髯红脸的关羽,手举长刀、身胯赤兔。还有那,被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

 手捧着一本《三国》在手,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故事燃烧在我心中。其中最让我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一计“草船借箭”仅用三天,就“借”了十万支箭,没让周瑜害他的计谋得逞。诸葛亮很少骂人,但骂起人来又狠又毒,他骂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直接把王朗骂得阵前吐血,从马上跌下来死了。实在是骂人的经典之作。

 除了两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以外,还有空城计、木牛流马、火烧赤壁,无不彰显出诸葛亮的智慧和军事才能。我觉得诸葛亮不但会用计,还会看人心。在草船借箭的章回中,他就是算准了曹操的生性多疑,才能成功借出十万支箭。

 同时,《三国演义》也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在《三国演义》里最忠诚的应该算是关羽吧。想当年,黄军作乱,朝廷乱成一片,为了天下和平,刘备、关羽、张飞,就在桃园里结为了兄弟。从此以后,关羽就一直在做刘备的左膀右臂,直到死去。他即使兵败被俘受尽曹操的恩德,表示誓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真是义薄云天,忠贞不移,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的一生如果不读书,就等于虚度光阴。相信同学们都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吧,自从我读完这本书后,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无尽的英雄豪迈之情和其中巧妙的锦囊妙计......

 提起这本书,首先想起的就是神机妙算的卧龙诸葛亮。他深通兵法,知天文、懂地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从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走之后,他的声誉也在渐渐提升......他先是草船借箭,让周瑜赞叹不已,又用空城计骗走了司马懿,成为世代流传的智者。我们生活中为何不多学学卧龙诸葛亮那足智多谋的长处呢?为何不用他的锦囊妙计来应对遇到的各种困难呢?

 论勇猛无双,也只能数蜀国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了,他在三国时期各种大小战役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世人誉为“常胜将军赵子龙”呢。同学们一定知道他“单骑救主”的经典事迹吧,故事中赵云赵子龙孤身一人,为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一路披荆斩棘,在魏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救回了小刘禅。可称为“虎胆龙威”,令无数无人五体投地。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做到卧龙先生的“智”和赵云的“勇”的话,我们能不在社会上立足吗?能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吗?让我们携起手来,将他们二人的“智”和“勇”结合起来,做一个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材吧!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4

 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好几遍,里面的内容我已经牢记在心。

 《三国演义》里的主人公之一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怎么会生活贫寒?他父亲去世,跟母亲相依为命,造就了他的豪爽,遇到张飞和关羽,于是有了桃园三结义的传说。陶谦认为刘备是个人才,有意要把徐州让给刘备,而刘备一再谦让,直到陶谦死了,迫不得已接受了除州。也是他豪爽,让张飞管理徐州,结果张飞喝醉了,徐州成了吕布天下。

 吕布因为自身的需要,假意把小沛让给了刘备,过了几天,吕布又把小沛攻下,这时刘备投靠曹操,用计抢走曹操五万兵马,后来,刘备得了徐庶,打了几场胜仗。曹操用计夺去了除庶,我气愤得骂曹操奸雄。可后来又感谢曹操——要不是他抢走徐庶,刘备怎么会知道住在隆中的诸葛亮呢!刘备三顾茅芦,请得神计妙算诸葛亮,真是赛翁失马,失而复得,让蜀国如虎添翼,如鱼得水。真是什么东西都不可能称心如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刘备身上的东西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如尊重人才、坦诚相待、团结他人……

 我们现在需要像刘备这样的人,能知天下事的诸葛亮被他的诚意打动,陶谦因他的坦诚把徐州让给他,关羽,张飞是他的好兄弟,让我们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泥巴三个桩,心诚则灵等许多道理。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5

 普天之下,谁是英雄?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三国演义》,但那时的我,依旧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是为《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而感动。我为刘关张“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感动,我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感动,我为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感动。可是那时只有感动,却忘记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英雄》

 曹操,他有着说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那刘备孙权的一场大火把他的豪情和壮志烧成了灰,一点又一点地溶解在刺骨的江水中。他的疑心病害死了名医华佗,他的嫉妒心害死了杨修。这是一个英雄所能做的吗?

 刘备,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但是他在我心中算不上是一个英雄。徐州城破了,吕布向他求情,可是刘备却向曹操讲起了吕布的三个死去的义父,还反问曹操愿不愿意当吕布的第四个义父。吕布的下场不用说了,可刘备呢?他在攻打孙权时,不听诸葛亮的劝阻,结果,换来了“火烧夷陵七百里”,最终病死白帝城。

 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话,任用马谡为将。张飞性格暴躁,常常随意打骂士兵……他们都称不上英雄。可是他们为什么称不上英雄?因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所支持的一方的利益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能算上是英雄呢?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6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书中的重要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周瑜等。其中最使我尊敬和佩服的是关羽和诸葛亮。

 关羽,长须飘飘、青衣青袍,手持青龙偃月刀,犹如青龙飞舞,他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还讲义气。在《三国演义》里记载,一次在刘备和曹操交战时,因为带了妇人,又怕曹操的人伤到妇人,不得不投降于曹操。后来曹操赏赐了赤兔马给了关羽。他得到赤兔马后赶紧带上二嫂去找刘备。后来也就出现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

 诸葛亮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他足智多谋,为刘备出谋献策。刘备有了他,定荆州,平南蛮,开三国之功业。什么空城计啊,赤壁之战啊,各种各样的战役,差不多都是百战百胜的。在空城计中他只用了400多个小兵就把15万多的敌人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最后逃跑。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使几十条草船轻而易举地向曹操“借”了十万多支箭。

 顾卓航就像诸葛亮一样计谋非常多。有一次,我们玩捉迷藏,顾卓航捉,我和普方舟躲,我们找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角落躲了进去。只见顾卓航左找右找,就是找不到我们,我心里暗自高兴,突然,顾卓航大叫一声:“我看见你们了!”我和普方舟想他肯定是骗人的。他见这着不灵了,就换了一着,又大喊“有人捉孩子啦!”说完便大跑起来,我们以为坏人真的来了,就也飞跑出去,刚跑了一会就听见顾卓航在旁边说“你们输啦!”这时我们才发现我们又上当了,顾卓航真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啊!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7

 刚开始读,都搞不懂里面的名字各表示谁,但读完后,便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8

 三国争霸一直都是文人,学者,普通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时代之一。无数风流人物悉数登场,各领风骚。

 刘备。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孙权的外交手段实在高明,在当时已经能熟练运用实力均衡的战争法则。在曹操百万雄师南下、刘表投降的时候联刘抗曹,结果周瑜火烧赤壁让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败走汉中、关羽连场胜利直逼许昌的时候毅然联曹抗刘,吕蒙白衣渡江顺利袭杀关羽夺回荆州重创刘备实力。”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军事实力不可恭维,但是政治手段的确高明。孙权最终顺利稳固政权,黄袍加身,这也是对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国英雄,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听到这耳熟能详的字句以后,你的脑海中会展开怎样的一幅画卷?画卷上描绘的,是心中物是人非的感叹,是朝代更迭的必然命运,还是那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其实对我来讲,它展开的则只有四个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四个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由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以及民间流传故事,经过高度熔炼创作而成。故事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开始,直到东吴灭亡,晋朝司马炎统一天下结束,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全面反映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吕布等形象,家喻户晓。全书气势恢弘,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纵横捭阖,是一部享誉古今的史诗性文学名著。

 其实在书中,不仅有令人振奋的大获全胜,同样有着发人深省的一败涂地。关羽的骄傲自满,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悲剧;孙坚的单枪匹马,引来了他万箭穿心,抱恨而亡的伤痛;刘备的自以为是,导致了彝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其实,这都是古人留与子孙后代的伤痕、教训和经验。

 读完了《三国演义》心中总有一种感触,有对历史的怀念,也有对英杰逝去的惋惜。但是我记住的,还是那个教训,那个哲理——其实,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0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大家一定都看过,那你们喜欢里面的谁呢?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或小心多疑的曹操呢?我最喜欢的是英雄就是那忠义智勇的关羽。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一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着赤兔马,手拿青龙偃月刀,相貌俊俏,不怒自威。关羽意志坚强,刮骨疗毒。请看魏蜀交战时,关羽右臂中毒箭,华佗闻讯而至,欲去毒需刮骨疗伤,关羽与马良吃喝下棋如旧,气定神怡,血流如注,军士均色变不忍闻睹。事毕,华伦留药而去,未几,关羽病愈。

 关羽克服重重困难,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垣;过汜水关时杀卜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关羽武艺高超,温酒斩华雄。回想当初董卓专政,曹操联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人,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强去应战,袁绍等人的手下都被打败了。这时关云长提刀请战,曹操说喝酒喝完酒再去,云长说回来再喝,翼德为他击鼓,关羽把雄的人提回来时,酒刚刚温。

 关羽讲义气,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温当初,曹操打败刘备,关羽也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关羽因立誓保护哥嫂,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己降曹。曹操十分敬重关羽,此后对关羽礼遇有加,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

 “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刅寒。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乾坤。”骁勇善战、忠肝义胆,这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关羽。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1

 前几天,我刚读完《三国演义》。我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号称“乱世袅雄”的曹操。

 曹操和刘备是大家公认的英雄,但不知刘备有什么本事能与曹操相提并论?就说当皇帝这件事来说吧,刘备称帝是蓄谋已久了的,曹操呢?如果当时没有他,不知天下会有多少个皇帝。称帝的袁术,被他灭了。之后无人敢称帝,曹操一直以“丞相”自居,并未称帝。

 曹操既是实干家,又是大军事家。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狭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而刘备除了找几个能人帮忙,自己什么都不会赶,更不用说什么军事才能了。最后,他败给了自己,在陆逊火烧联营八百里时被消灭了。

 曹操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在《煮酒论英雄》一篇中,曹操说他刘备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连筷子都吓掉了。这是刘备已是曹操的瓮中之鳖,但曹操觉得既然都是英雄,就该惺惺惜惺惺,就该共同驰骋沙场,决胜与刀光剑影之中。

 曹操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大诗人,他吟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副,天下归心。”等作品,更能表现出他非凡的文才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不仅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个强人。他既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还有运筹帷幄的智慧。当然,曹操也有很多缺点,但与他的英明相比,已经微不足道了。

 以前,我们从电视剧中认识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现在我从书中深刻地认识了这些名人。看电视不能取代读书,我更爱读书了。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2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多次了!

 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战火纷纷,董卓掌握了大权。后来,王允用美人计杀掉董卓,曹操便掌握了大权。220年,曹操病死,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汗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蜀,又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又称东吴。263年,司马昭灭蜀。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立为王,国号晋,又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从此天下都归司马氏。

 诸葛亮,字孔明,蜀国功绩显赫的军师。他手拿朱雀扇,爱好弹古琴。我非常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他不但用空城计吓退了与他旗鼓相当的司马懿;而且三气周公瑾,使周瑜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啊!

 赵云,字子龙,蜀国鼎鼎有名的武将。他手持红缨枪,无人能挡。他还是蜀国的忠义之士。他临死前,喊了三声诸葛亮的愿望;“北伐!北伐!北伐!”

 曹操,字孟德,中国唯一的一个“奸雄”。他非常奸诈,曾用他的“奸诈”害死了数不清的人命,而且还十分多疑。但是他为了使国家强盛,便招募人才,很有用人之道。因此。朝中文有司马懿,武有张辽。他还开垦田地,深得民心。

 司马懿是魏国不可多得的聪明人才。曹操临终前曾对曹丕说:“如果我们有司马懿,就能斗得过诸葛亮!”但司马懿有雄厚的野心,当幼帝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便掌握了大权,就连皇太后都得听他的呢!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要多多思考,心胸要开阔,多结交朋友,不能太骄傲……

 因为我太喜欢《三国演义》了,追着看《新三国》连续剧成了我这个暑假最开心的事!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3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老师经常让我们多看书,那是一定对我们有好处的,不但丰富了知识,还懂得了很多的历史故事,我读了《火烧赤壁》这段情节就其中的一篇。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在日常生活中团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团体可以互相帮助,把缺点弥补;我们还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难是不能直接不以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动脑筋,想出化解困难的好办法;有了智慧,我们也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勇气的话,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胜利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这个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虽然嫉贤妒能,几次要杀孔明,但也智谋过人,他还和黄盖用苦肉计,骗过了曹操,也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随便听信他人话。作文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4

 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吧!这本书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三国演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以及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在三国演义中,有奸诈雄豪的曹操,有忠义勇武的关羽,有宽厚仁爱的刘备,还有的是谋略超人诸葛亮,说到诸葛亮,他的故事就多了去了,如“孔明借东风”、“孔明巧唱空城计”、“孔明草船借剑”等,我最喜欢的就是“巧唱空城计”这个故事了,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智者必胜。

 马谡不听劝告自作主张,结果街亭失守,导致蜀军有主动转为被动,诸葛亮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作出冒险的举动,巧唱空城计,他吩咐士兵们打扮成百姓的样子,在街道上扫地,而诸葛亮却悠闲自在的坐在城门上弹琴,城门打开,敌人冲到城门口,见此情景,心里起了疑惑,诸葛亮一向非常谨慎,这次定有阴谋,然后就退兵了。

 哈哈,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阴谋,这只是诡计多端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敌人觉得,这一定是有阴谋的,就退兵了,轻而易举就把敌人赶出城门,难道,这个故事还不能表明,智者必胜这个道理吗?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样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变聪明了,那你就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的,人永远都要学习,要奋斗,死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这就是《三国演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说曹操 ——读《三国演义》15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说的正是曹操。

 在文学史上,曹操是大诗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有“三曹”之说,其诗也至今传诵,流芳千古。

 而在军事、政治上,曹操却是失败者,故后人称之为“奸雄”。如果除了官渡之战外,都以败局收场。曹操的失败,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骂名,也正因为他心胸狭窄、疑伸疑鬼、一意孤行。

 “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曹操疑伸疑鬼、贪身怕死,使一代神医华佗冤死在狱中,《青囊书》也从此失传。

 曹操骄傲自大,心胸狭窄,心理容不下别人,杀杨修、祢衡就是实例。杨修聪明过人,口才又好,但他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对于曹操也毫无顾忌。因而曹操十分讨厌杨修,心生杀念,把杨修赶尽杀绝。

 而祢衡学富五车,记忆力惊人,思维敏捷,而且为人正直,有胆有识,嫉恶如仇,伶牙力齿。在曹操面前毫不客气地数落曹操手下的虾兵蟹将,令曹操恼怒不已,祢衡面不改色,尖嘴薄舌地说曹操不分贤愚,是眼睛脏;诗书不读,是嘴脏;不听劝告,是耳朵脏;不懂历史,是身体脏;不容诸侯,是独自脏;想篡权,是心脏!“奸雄”曹操也容不下祢衡,挟走了祢衡。

 曹操的品质、野心、肮脏也被暴露无遗!

 一读到“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曹操的文学贡献也被历史尘埃所淹没,这尘埃好比是人们对历史中曹操的评价,“奸雄”也成了曹操。千古留下的骂名也不由得令人摇头叹息,感到悲哀!

;

窑洞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和谐关系。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强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在甘肃省东部的黄土高原上,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