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汶川天气预报7天准确_汶川天气预报一周7天今天
tamoadmin 2024-06-18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呢2.地震不能预知吗?3.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4.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5.(6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6.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片头变迁谣言:今天西安的云比较特别,非常美丽,但形状像放射性条纹图案,查了资料说是地震云。有网友说这预示着四川的地震。辟谣:天上的云和地震没有关系“地震云”的说
1.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呢
2.地震不能预知吗?
3.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
4.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5.(6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
6.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片头变迁
谣言:
今天西安的云比较特别,非常美丽,但形状像放射性条纹图案,查了资料说是地震云。有网友说这预示着四川的地震。
辟谣:
天上的云和地震没有关系
“地震云”的说法,一直在网上流传甚广,到底存不存在“地震云”?
请大家查阅百度百科,“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目前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气象专业人士认为:从气象现测的专业角度分析,网上给出的各种地震云照片,可以将其归类为以下典型的云状,即透光高积云、絮状高积云和卷积云以及残留的飞机尾迹。这些所谓的地震云根本和地震没有关系。
网上关于地震云生成机理的描述,例如地热转变为云,地磁场变化生成及粒子发光等说法从天气动力学、云雾物理学、演体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科学角度分析,均不能成立。地球物理学家也从未观测到“地震云”出现时磁热光的变化,因此,关于地震云产生机理的分析也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天空中的云彩千变万化,展现了大自然的杰作。气象部门在长期气象观测中记载了很多美丽奇特的云状。每一种云的形成、变化和某种天气的演变大多有稳定的对应关系。但是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气象学博士李汀认为“地震云是个伪科学概念”。 所有被指为地震云的云,在云的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多集中于高积云或层积云,因为它们比较容易形成波状、絮状、透光、放射状等“看起来怪异”的样子。所谓“地震云”就是气象观测中的一般云。
所谓“地震云专家”,他们采用地震云预报的地震,发震区域往往是几百到几千公里,貌似“准确”。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个误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500多万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而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全球每年发生上千次,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也就是说,任何人随口说句“今天全球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都不输,更何况“地震云专家”还把预测发生地震的时间尺度放宽到一个月以内,因此很容易做到预报地震的“次次命中”。
揭穿这些地震预测术的方法非常必要。我们要认识到所谓的“地震云”是不存在的,那些拍摄到的“美丽云彩”与地震毫无关联。“地震云”就是伪科学谣言。
辟谣专家:陈会忠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研究员
复核专家:沈萍 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传播团队 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呢
我刚刚从呢里回来,你要是坐飞机就带长裤短袖外套,要带雨伞,因为那里阴晴不定,会突然下雨、
要是坐火车后在坐大巴经过川主寺的话就要多带点衣服了,那里只有几度,特别的冷、当里的藏民已经穿后后藏袍了···
地震不能预知吗?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天眼
现阶段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地震前预测到地震的准确发生时间和地点.所以一般性的传说会有地震都是谣言,四川地震那段时间天天都在传哪天会有几级地震,几乎都是谣言,所以你也不必太惊慌.下面有些靠其他知识预知地震的方法,你可以参考下.
(一)地震的预知
地震前兆概念: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万维网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 动物 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 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 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 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 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 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 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 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 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 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 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 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 成群出洞,甚至跑到大街小巷
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地震谚语20首
1.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
2.大震声发沉,小震声发尖。
3. 响得长,在远程;响得短,离不远。
4. 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
5. 上下颠一颠,来回晃半天。
6. 离得近,上下蹦;离得远,左右摆。
7. 上下颠,在眼前;晃来晃去在天边。
8.房子东西摆,地震东西来;要是南北摆,它就南北来。
9.喷沙冒水沿条道,地下正是故河道。
10.冒水喷沙哪最多?涝洼碱地不用说。
11. 豆腐一挤,出水出渣;地震一闹,喷水喷沙。
12. 洼地重,平地轻;沙地重,土地轻。
13. 砖包土坯墙,抗震最不强。
14. 酥在颠劲上,倒在晃劲上。
15. 女儿墙,房檐围,地震一来最倒霉。
16. 地基牢一点,离河远一点;墙壁好一点,连结紧一点;房子矮一点,房顶轻一点;布局合理点,样子简单点。要想再好点,互相多学点。
17. 地震闹,雨常到,不是霪来就是暴。
18. 阴历十五搭初一,家里做活多注意。
19.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20. 地下水,有前兆: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翻沙。见到了,要报告。为什么?闹预报。
3、气象异常
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如: 浮云在天空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届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4、地声异常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当地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5、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我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6、地气异常
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7、地动异常
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8、地鼓异常
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9、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地震宏观异常在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举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 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一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要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政府或地震部门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真相。
二、地震的微观异常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异常称为地震的微观异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 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 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 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定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震前兆诗歌
1.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 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 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 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其他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参考地址:二)地震的防御
1、 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重要性。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人们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有人调查过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974人,发现其中258人采取了避险措施。这258人中有188人成功脱险,占72.9%。说明只要避险方法正确,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逃生原则。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在1556年陕西华县8 级大地震的记载中也总结到:“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是说,突然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向外逃,而要躲避一时等待地震过去,还是有希望存活的。这“伏而待定”,高度概括了紧急避震的一条重要原则。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
这是因为:
—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
—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
—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
—大地震时,人们在房中被摇晃甚至抛甩,站立和跑动都十分困难。
除了“伏而待定”这一原则外,地震时还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短暂的时间内首先要设法保全自己;只有自己能脱险,才可能去抢救亲人或别的心爱的东西。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伏而待定”,“伏”在哪里更安全呢?经验表明:
a. 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
b. 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c. 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
d. 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e.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f. 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g. 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h. 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i. 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4)正确应付地震时的特殊危险。当遇到燃气泄漏时,可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口、鼻、不可使用明火,不要开关电器,注意防止金属物体之间的撞击。
当遇到火灾时,要趴在地下,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2、大震后自救与互救
(1)自救互救意义重大。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
半小时内 救活率95%
第一天 救活率81%
第二天 救活率53%
第三天 救活率36.7%
第四天 救活率19%
第五天 救活率7.4%
以上数字说明,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耽误的时间越短,人们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应当不等不靠,尽早尽快地开展自救互救。
(2)自救原则。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a.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b.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c.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d.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e.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f.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g.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3)互救原则。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
b. 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
c. 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
d. 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
e. 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4)找寻被压埋的人。利用救助犬和测定微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对遇险者定位。但为了抢救时间,也可以用简易的方法找寻被压埋的生存者。
一是问,向了解情况的生存者询问,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内,震时是否外出,有什么生活习惯等,从中寻找可靠的线索。
二是看,观察废墟叠压的情况,特别是住有人的部位是否有生存空间;也要观察废墟中有没有人爬动的痕迹或血迹。
三是听,倾听存活人员的动静。听的方法是:要卧地贴耳细听;利用夜间安静时听;一边敲打(或吹哨)一边听。有时你敲他也敲,内外就联系上了。
四是分析,分析倒塌建筑原来的结构、用处、材料、层次、倒塌状况,判断被压埋人员的生存情况。
(5)科学挖掘。挖掘时要注意保护好支撑物,清除压埋阻挡物,保证压埋者生存空间。在使用挖掘机械时要十分谨慎,越是接近压埋者,越应多采用手工操作。
a. 没有起吊工具无法救出时,可以送流汁食物维持生命,并做好记号,等待援助,切不可蛮干。
b. 救人时,应先确定压埋者头部的位置,用最快速度使头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内的灰土,保持呼吸通畅。然后再暴露胸腹腔,如有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 要妥善加强压埋者上方的支撑,防止营救过程中上方重物新的塌落。
d. 压埋者不能自行出来时,要仔细询问和观察,确定伤情;不要生拉硬扯,以防造成新的损伤。
e. 对于脊椎损伤者,挖掘时要避免加重损伤。在转送搬运时,不能扶着走,不能用软担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个人扶托伤员的头、背、臀、腿、,平放在硬担架或门板上,用布带固定后搬运。
f. 遇到四肢骨折、关节损伤的压埋者,应就地取材,用木棍、树枝、硬纸板等实施夹板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g. 搬运呼吸困难的伤员时,应采用俯卧位,并将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引起窒息。
3、卫生防疫工作
(1)搞好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历史上就有“大灾后必有大疫”的说法。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
(2)把好“病从口入”关。夏秋季节,痢疾、肠炎、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和流行。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最主要措施,就是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管理好垃圾、粪便。
a. 饮用水源要设专人保护,水井要清掏和消毒。饮水时,最好先进行净化、消毒;要创造条件喝开水。
b. 搞好食品卫生很重要。要派专人对救灾食品的储存、运输和分发进行监督;救灾食品、挖掘出的食品应检验合格后再食用。对机关食堂、营业性饮食店要加强检查和监督,督促做好防蝇、餐具消毒等工作。
c. 管好厕所和垃圾。震后因厕所倒塌,人们大小便无固定地点;垃圾与废墟分不清,蚊蝇孳生严重。所以震后应有计划地修建简易防蝇厕所,固定地点堆放垃圾,并组织清洁队按时清掏,运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3)消灭蚊蝇。蚊蝇是乙型脑炎、痢疾等传染病的传播者。消灭蚊蝇,不仅要大范围喷洒药物,还要利用汽车在街道喷药,用喷雾器在室内喷药,不给蚊蝇留下孳生的场所。
在有疟疾发生的地区,要特别注意防蚊。晚上睡觉要防止蚊子叮咬。如果发现病人突然发高热、头痛、呕吐、脖子发硬等,就要想到可能得了脑炎,赶快找医生诊治。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地震灾区的每一位公民,在抗震救灾期间,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注意身体健康,加强身体锻炼。应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止肺炎。冬季应注意头部和手、脚的保暖,防止冻疮;夏季要准备些凉开水,吃一些咸菜,补充体内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盐分和水分,预防中暑。
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有什么区别?
现在地震预测的问题可谓炒的沸沸扬扬,各种预报方法层出不穷,从正统的地质学方法,到XX异常的研究(包括地下水位异常,动物异常,某些超人感觉异常),有篇研究蟾蜍异常的文章在Nature上发表,各地的提升了第6,7,8感的超人的事迹也被媒体吹得火热. 我虽然不是地学专业的学生,但详细了解现在的众多地震预报方法后,我觉得有必要澄清误区了.
首先,地震是一个科学问题,为了从本质上把握这个问题,我们先全局性的把握科学体系.这样能清楚认识到现在的地震预测水平以及现在的一些误区和发展趋势.
整个科学体系的基本图像:1.首先,科学体系是分层次的:最低层的是量子力学,之上是经典物理学,化学,在上面是生物,地学等其他自然科学,底层学科可以为高层学科提供概念性和工具性的指导和帮助. 2.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尺度范围,都有不能(这点参见附录)也没必要从更基础规律推导出来的独有的基本规律(但概念和工具可能需要由更基础的学科提供).在该学科中,其他复杂规律和现象原则上都能由这样的基本规律推导出来(也就是说,在基本规律之上,本质上已经没有新的基本规律),但受实际计算能力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这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这也是各学科的经验规律和初级模型有价值的原因.虽然如此,我们研究一个层次的自然界根本上讲还是要找到该层次独有的基本规律,并充分利用底层学科的概念和工具进行研究.
有了以上认识,我现在定义一门学科(一种层面)的最基本的规律为”第一规律”,在这个层次上,”第一规律”(原因)和待预测现象(结果)是一对一的.例如,胡克定律中,结果--弹簧产生弹力与原因――弹簧伸长是一一对应的,弹簧弹力不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再如,天气预报中的流体力学规律就是天气学的”第一规律”,一种受力只会导致一种气流运动从而导致唯一的天气状况.而比”第一规律”复杂的我称为”非基础规律”(包括经验规律和初级模型),它对待预测的现象是一对多的.例如天气预报的第二阶段中的判断温度,风向等的走势,由于不同的流体受力状况可能形成相近的走势,这种走势和受力就是一对多的了,又由于受力和天气状况一对一,所以走势和天气状况就是一对多了,因而靠走势判断天气的精确度当然就不是很高了(但也是必要的).天气预报中靠观察云层,有更多的流体受力情况导致相同的云层外观,所以观察云层就更”非基础”了.
一门学科,如果找到了它的”第一规律”,我们就能顺着一对一的因果逻辑链原则上精确预测现象.例如天气预报正是找到了”第一规律”――流体力学规律才大幅提高了准确度.有了”第一规律”,我们就可以用计算机处理不同位置时间的”第一规律”,并且综合初级模型和经验规律来预测未来的情况.
现在回到地震预测问题,和天气预报研究流体力学类似,地震预测处理的是固体力学.地震预测领域的”第一规律”显然是固体力学规律,具体讲就是各种固体的形变和应力,要真正准确预报地震,必须要知道各处的固体成分和形变.首先要在实验室中研究清楚每种固体形变量达到多少的时候固体会破裂并且释放多少弹性能,还要弄清这些能量在不同地层的固体中传播时的衰减规律.当然,由于固体的受力远比流体复杂,即使在实验室里也只能得到概率性的结果,但这对地震预测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它确立了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但是一旦这种概率性弱到一定程度,一对一的因果链会被极大削弱.如果物理学证明固体的形变与破裂的相应确定性的关系的概率p比小概率事件的概率(0.3%)还小,那么地震预测整个体系的科学价值就不大了(但只要因果链不是太弱,预报就是有意义的,例如预测某地有5%的可能发生8级地震,人们可以做好一些应急措施,如准备粮食和水等,但如果预测0.01%发生8级地震,那在科学上就算小概率事件了)所以我认为研究p的值是解决地震可否预报,或者说地震有没有必要预报这个世纪大难题的关键(但这只是经典和宏观意义上的判据,在微观和介观下,情况是不同的).
有了以上认识,现在各种地震预测手段的本质就容易看清了.我认为目前只有通过地震波,地电等手段弄清地壳组成与形变,并与地震联系起来的做法才是一对一的科学方法.其他如研究地震复发周期,研究地光,地下水位异常,甚至动物异常(这方面牵扯的不只是地学因素,还有生物因素,所以一对一的特性更差)都是”非基础规律”,对地震现象是一对多的,可信度是较低的.当然,一些成功的初级模型一对一特性是较好的(但不可能精确的一对一),这是有很大意义的.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告诉我们,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交界处.这样,我们就会重点探测板块交界处的地下固体形变.
对比天气预报,我认为现今的地震预测还处于较原始水平:我们有了一定的经验性规律积累(如地震长时间尺度的复发周期,地域分布,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和较为初级的半定量模型(如板块构造,弹性波回跳理论等),没有对地下固体形变和受力的精确和全局性的把握,没有定量的大型计算预报.而且,由于地震现象的突发性,大型地震的稀疏性,地下结构的不可见性等限制,即使是经验性的规律也比天气预报的粗糙许多.
总之,现在地震预测精确性极低,地震局的主要工作还是地震监测和评估。
当然,你说的天眼和地震的因果链式及其弱的,可以忽略
(6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
我们知道在现如今的一个科技发展时代当中,我们人们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对于自然现象的一些报警和预警越来越准确,特别是我们的天气预报,这方面的一个努力更是如此,我们每天日常出行通过手机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就能知道天气的一个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关于地震同样如此,那么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怎样的一个区别?这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一、关于地震预警。首先就是关于地震预警来说的话,这是为了给我们人类一个警示,也就是告诫我们即将发生地震。因为我们知道地震所产生的威力和训时间上,和迅速性上面远远大于其他的自然天灾,当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在家中睡觉,或者在工作的场所中进行工作。例如08年的汶川地震那时候正好是下午2点左右,那一时间段内刚好人们在家中睡午觉,炎热的夏天白天工作累了,那么休息午觉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这一次的地震当中造成数10万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预警是即时让我们居民及时进行疏散的一个警报。
二、关于地震预报的作用。还有就是关于地震预报是提前大约1~2天所知晓的一个情况,这和我们的天气预报是一样的效果,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这一地区在最近可能会有爆发地震的情况。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进行调整,我们的日常出行和做好地震预警,这也是保护我们人员安全的一个措施。
三、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最后就是关于两者的一个先后性,上面先有地震预报,后有地震预警,地震预报是让我们知晓这一地区会发生地震的一个概率,而地震预警是为了及时疏散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片头变迁
(6分) (1)阴转中雨?或阴有中雨(1分) (2)北方?秦岭或秦岭一淮河 (各1分,?共2分) (3)C? (2分) (4)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或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间(1分)。 |
试题分析:(1)据气象局天气预报,地震灾区都江堰市13日白天到14日白天部分地区为 阴转中雨。(2)图1中甲地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北方地区,若从该地空运药品到汶川,途中经过我国著名的地理界线是秦岭一淮河一线,汶川位于南方地区,该线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3)游客此时正好位于P点,则正确的逃生路线是③ ,与等高线垂直,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4)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或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之间。考点: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包括晋、陕、甘和宁等省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呈现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水土流失严重:(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降水、植被、坡度;土质疏松、植被缺乏、降雨集中且多暴雨;(2)人为原因:①毁林毁草,破坏了地面植被;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危害:①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季;②使地表沟壑纵横,导致耕地面积减少;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带来巨大困难。 |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因悼念汶川地震死难者,天气预报片头临时更换为黑白色调“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片头。至5月22日恢复正常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高清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